企业风采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企业风采

微信扫一扫分享

新安化工有机硅厂发展纪实
2011-04-13 15:07

在转型中成长 在升级中挺进

(新安化工有机硅厂夜景)

四月的白南山,春风拂面,生机盎然。在新安化工有机硅厂厂区内,厂部办公楼前,混炼胶二期项目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第一套生产装置在这片热士上拔地而起开始,10年来,有机硅厂全体员工忠实执行集团公司的各项决策,以市场为导向,在做大单体产品的同时,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下游发展,逐步做大107胶、生胶、混炼胶等有机硅下游产品,在不断地转型升级中茁壮成长,大踏步地向产品终端化目标挺进。

明智决策 铸就新安化工有机硅支柱产业

1997年,新安化工由于氯甲烷循环利用这一环保与效益双嬴的专利发明,改变了原来农用化工单一产业的格局,开始介入有机硅产业。在这一年,新安化工高层作出兼并开化合成材料总厂的明智决策,使这家专业生产有机硅的企业加盟新安化工,发挥其有机硅生产的技术优势,成为新安化工发展有机硅产业的领跑者。随着新安化工草甘膦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回收的氯甲烷的数量增多,以开化合成的产能规模较难以全部消化,加之有机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盐酸回收处理后可以成为草甘膦生产的原料,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为实现两大产业氯元素循环利用,使之互动、良性发展,集团公司高层再一次作出了有机硅产业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大决策,开化合成以生产有机硅特种单体为主,在白南山建设规模较大的有机硅生产工厂。于是,新安化工组建了万吨有机硅项目筹建组,新工厂的筹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1999年9月9日新安化工有机硅工程破土动工,2000年年底,当时国内最大的万吨有机硅生产装置巍然屹立在白南山,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艰苦创业 造就一支能战能胜的过硬团队

有机硅厂的顺利建成,离不开新安化工高层的科学决策,离不开有机硅领军人物方江南副总经理的把舵,离不开魏涛、邵月刚等有机硅专家级人物的技术把关。而更关键的是有一种不畏难险、不怕艰苦、尽心尽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艰苦创业精神。正是在这种艰苦创业精神的哺育下造就了一支善于思考、敢打硬仗、屡战屡胜的优秀团队。万吨有机硅生产装置的建设者们,在周卫星的带领下,从工程基础开挖,到主辅厂房完工,他们从头到尾跟踪作业;从设备招标到安装调试,处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当新世纪第一缕阳光普照白南山的时刻,也是新安化工有机硅工程进入投料试生产之时,工程技术人员正在车间操跟班作业,他们连读二十几天吃住工厂,晴天冒灰尘,雨天踏泥浆,解决了一个又一难题,为试生产一次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机硅厂建厂以后,周卫星、严跃和、曹益民、陈道伟四任当家人,继续发挥艰苦创业精神,以身作则地带领技术管理团队和全厂员工努力奋斗,用汗水和智慧书写了有机硅厂快速发展的历史。10年间,有机硅厂技术改造项目不断,都是实施一个成功一个,并很快达产达能,产生效益,迅速占领行业制高点,就是这支拉得出、打得响的过硬队伍发挥作用的最好诠释。经过10年磨炼,有机硅厂这支年轻的骨干队伍日渐成熟。如今,当年的骨干除了内部提拔重用以外,有不少被调入集团公司机关或新建工厂工作,走上更重要的岗位,担负更重要的责任。

持续探索 创造国内有机硅领先技术

10年以前,有机硅是新安化工涉足不久的新领域,面临的是陌生的产品和陌生的技术。原开化合成材料总厂,虽然规模比较小,产量不高,但有机硅生产技术含量高,当时在国内是比较先进的。新安化工要发展有机硅产业,需要开化合成的全套技术。加盟新安化工之后,开化合成的专家级技术人才也先后抽调到公司并委以重任。

在新安化工万吨有机硅项目工程建设启动半年之后,俞军(曾任有机硅厂厂长助理兼生产科长、副厂长)便带领筹建中的有机硅厂首批员工去开化合成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使关键岗位的员工基本了解生产工艺,初步掌握操作技术。2001年初试生产期间,由于是新设备新技术,难免会遇到故障多难以处理等比较棘手的问题,在方江南、魏涛、邵月刚等(原开化合成技术专家)的现场指导下,工程技术人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万吨装置试车一次成功的国内先例,从而翻开了我国有机硅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拉开了国内有机硅产业快速发展的序幕。有机硅厂技术人员经过多年的学习、探索和创新,在实践过程中把“开化技术”发挥得极至,尤其是在2005年引进俄罗斯加压水解新工艺以后,综合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在国内行业中遥遥领领先,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有机硅厂生产的单体国内质量最好,经济技术指标也达到国内最好水平。

转型升级 实践产品终端化战略意图

新安化工转型生产有机硅,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打造出国内最完整的从上游金属硅到下游硅橡胶的有机硅产业链,彰显出这家上市公司的竞争实力。产品向下游发展,走终端化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从卖原料(单体)到卖成品的转变,是新安化工发展有机硅产业的战略方针,也是有机硅产品转型升级的明确目标。在这一方针指引下,在有机硅厂建设首套万吨装置的同时,新安化工有机硅研究所硅橡胶产品(下游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002年,随着研究所三套中试装置搬入有机硅厂,研究所硅橡胶课题组成员刘林生(现任副厂长)也调入有机硅厂,负责107胶、生胶、混炼胶生产的技术工作。当年7至8月,这三套装置先后投产并生产出合格产品,有机硅厂的产品从此走上下游发展道路。后来,该厂又陆续增添六套大型生产装置,目前投入运行的硅橡胶装置达9套,产能超过4万吨。可以说,有机硅厂发展下游产品每隔2至3年就会上个新台阶,产量也随之增加,去年107胶、生胶、混炼胶等硅橡胶的总产量达到3.6万吨。

有机硅厂今年一月开始建设的混炼胶二期项目,将新增2万吨生产装置。按照计划要求,其中一套6月份建成试产,另一套也在9月份建成试产。如果试产成功,有机硅厂硅橡胶的年产能总量将突破8万吨。刘林生说,有机硅厂随着硅橡胶产能的扩大,原来厂里作为产品销售的有机硅单体现在自用都不够。他期待着新安迈图能尽快达产,从而解决硅橡胶的原料问题。新安化工项目管理部经理严跃和告诉记者,随着新技改项目的实施,有机硅厂有机硅单体年产能将达到10万吨,这样可以缓和工厂的硅橡胶生产原料紧张的矛盾。10年发展,有机硅厂单体产能从万吨向10万吨跨越,产品从单体向硅橡胶转型,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发展奇迹。他们以坚定的执行力,实践了新安化工产品向终端发展的战略意图。

管理创新 推进自动化管控系统建设

有机硅厂在10年发展进程中,不仅在技术创新、产品转型升级方面做出卓越成绩,管理也在不断进步。各项基础管理在实践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走上了一条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逐步升级之路。

记者在走访有机硅厂合成、生胶、混炼胶车间时看到,所到之处干净明亮,现场管理井井有条,员工工作忙而不乱,呈现一派现代企业景像。在采访中,有机硅厂分管安全的专职副书记柳宏华告诉记者,确保连续化生产装置的安全运行,是工厂基础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机硅厂成立以后,针对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开始着手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2006年又建立了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经过一年多实施,取得显著成效,2007年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安全标化示范企业,走在化工行业安全管理前列。从这年开始,该厂又先后提出了“安全没有借口” 、“我的区域我负责” 等安全理念,并不断创新管理工具,安全管理力度不断加强。2010年有机硅厂被列为公司推进S H E试点单位,通过杜邦安全管理先进理念的植入和先进管理工具的采用,进一步向世界安全管理先进水平挺进,人人都能自主参与安全管理,努力实现安全管理自主化、团队化,最终实现“零事故、零伤害、零排放”的安全管理目标。

据有机硅厂第四任当家人陈道伟介绍,随着工厂生产技术的不断升级,生产装置的效能和人力资源效率的提高,迫切需要采取现代化的管控手段来提升管理水理水平。从2010年开始,该厂开始建设MES生产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是将工厂的管理经验、管理流程、管理方法输入计算机系统,实现管理一体化,使得经验得以传承,管理更为便捷,工厂的管理也由经验型管理向职业化管理转型。目前,该系统通过DCS对生产流程实行自动化管控已投入运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异常能自动反映到工厂管理层,达到有效管控。管理信息化方面正着手信息平台的搭建和软件开发,预在今年年底,最迟明年上半年可以投入运行。MES生产管理系统的成功建立,无疑将有机硅厂的企业管理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与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产品相匹配,对增强新安化工的综合竞争力十分重要,值得生产型企业学习效仿。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机硅厂建厂以来的10年,也是新安化工做大做强、快速发展的10年。尤其有机硅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了支撑隼集团公司综合效益的一大支柱。由于有机硅产品用途广泛,品种繁多,前景十分广阔。产品向下游发展,走终端化道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新安化工发展有机硅产业的必由之路。根据新安化工“十. 二五”发展战略规划的要求,有机硅厂不仅单体年产能要达到10万吨,硅橡胶各类产品的年总量也要达到10万吨,而且还要成为集团公司有机硅人才培训基地,为新安化工未来有机硅事业发展提供人才。陈道伟说,有机硅厂今后不仅要成为有机硅产品的优秀制造商,还要成为热忱为市场提供技术的优秀服务商。因此,有机硅厂的未来任重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机硅有一支年轻且成熟的过硬团队,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有现代化的管理水平,有10年发展所结累的精神财富,他们一定不会辜负集团公司的厚望,在全厂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新安化工的新一轮发展再立新功!(通讯员 许永良)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