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活动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资讯·活动

微信扫一扫分享

建德人的“台州刺绣”梦
2012-02-23 14:44

陈克,我市梅城人,1945年生,1964年毕业于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附中,毕业后,分配到台州绣衣厂。1997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台州刺绣研究所所长,台绣艺术馆名誉馆长。他与台州绣衣“相依为命”40多年,是台州刺绣的灵魂人物,台绣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其作品叠袖旗袍等曾获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第六届春季博览会金奖等国际、国内大奖。

台绣作品《龙风呈祥》

舞台上的台绣作品

陈克在研究他收藏的台绣雕花资料

陈克的台州刺绣《国粹》

经过40多年的磨历,陈克与他的传人一手抓市场,一手抓传承,将艺术和市场进行融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台州范本。陈克先生说,工业技术与艺术创意完美结合,有时创造新工艺远比更换一张新花稿要有意义,更有乐趣,更有成就感,所以,他乐此不疲,为艺术画上浓彩厚重的一笔。

30年前,认真学艺、执著求知

我是梅城人,巍峨的乌龙山不仅成为中国古典名著的素材,也在我细小的孩童时代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不过,1964年,19岁的我从浙江美院附中毕业后,来到台州绣衣厂,使我成了一个台州人。

就是今天,我也始终记挂着我的梅城老家,看到台州有建德的老乡,我会欣喜若狂。这不,当我得知在台州工作并一直从事“台州乱弹”研究的建德人胡来宾后,我即精心创作了一幅台绣作品《国粹》送给他,以表“他乡遇知音”之心。

我在想:“台州乱弹”和“台州雕(刺)绣”这两项很有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挖掘与弘扬居然都是两个本来毫不相关的建德人在做,这是不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建德人的文化秉性?或者说是冥冥之中两个不同时代的建德老乡挣扎于台州异乡的宿命?我不知道。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到了台州绣衣厂的第二年,厂里为争取自己打样到广交会订货,我被安排到了设计室,从事刺绣图案的设计。

那时,设计室总共只有五六个人,主要把上海公司来样放成不同尺码的图稿,凿碎了的花样再重新描一张。我的恩师应大玉师傅只叫我复样(把白纸复在花稿上依样描),说等笔头练熟了,工针符号弄懂了才让我学放档,想不到这一描就描了几十年。

我的恩师应大玉在行业里威望很高,他设计的全雕绣衣和36方台布在首次广交会上获得了批量订单,厂长在职工大会上宣布: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出口订单了。随后,我就被派送到浙江省工艺研究所进修。

1973年,北京举办了全国第一次工艺美术产品汇展,要求各省里组织专业人员参观,幸运的我榜上有名。

想不到省里通知的第二天,厂里一些人到县里反映,说“批林整风运动”不能让我上北京。那时的我,有一种求知渴望、特别想了解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情况,于是我执意随队上京了。

不料,黄岩县手工业联社派一个人一路阻止我上京,说我无组织纪律性。我没有理会他们。到了北京火车站,我随队跟到国务院招待所,一看预约房间中有我的名字,我就领了钥匙住下了。

此时,省里带队的人也为我说话了。他们对一路跟来阻拦的人说:参观全国工艺美展对提高专业人员的创新设计有帮助,展览会开几天就结束了,批林整风不是一两天就结束的,既然来了就让他进馆参观吧!同时,又对我说:不过参观后你马上返回,不参加游览长城的活动。

第二天,进入展馆后,我被精美的展品深深吸引住了,各种风格的刺绣,各地的绣衣,各种材料的雕刻,仿佛进入一个艺术的殿堂。我看得十分仔细,还向工作人员问明白是怎么做的,发现各门类、风格和技艺在创作思路上完全可以融会贯通,引发许多遐想……

可一回厂里,厂职工大会上就宣布让我停职捡查(停止厂革委会副主任职务),想不到这一停职,反而成全我一门心思搞专业。

有了那次全国工艺汇展的参观,我对绣衣开始有了整体的认识。几年后,我的师傅应大玉老艺人过世后,再加上另外几位师傅年事渐高,让我产生了整理和保护技艺的念头--决定汇编台州刺绣针法标本。

花了一年时间,1975年,我把台州刺绣艺术中的200多种针法整理出来,汇编成了一套《绣花针法》,成为今天保护台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资料。

1977年,我被“运动”“请”进了学习班,下放到揩花车间劳动,每天背布料,揩花。为防止自己的笔生疏了,工闲时我常给工友们画枕头花样、书包花样,想不到请我画的人越来越多,却引起“领导”的重视,召开批斗会,说我在收买人心,有人劝我别想再搞设计了,死了这颗心吧。

不允许我画花样,我就在工休时看书看报,收集一些对铝材、木材、石材、布料、塑料染色的资料,记在我一本杂七杂八的笔记本里,等待以后另谋手艺,想不到这些资料对我后来的工艺创新起了大作用。

改革,革掉对艺术的种种禁锢

1981年,改革开放后的第四年,第二届全国科学大会顺利召开。我先前滴下的汗水,终成果子,省二轻局给我一个荣誉——省二轻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

这一荣誉,肯定了我在花边行业创建技术资料室和编汇台州绣花针法全集的管理经验,要求全省花边绣衣行业到台州绣衣厂参观取经,推广此做法。紧接着,给我恢复了技术职称,按技术等级靠、调工资,结束17年不变的工资,回归技术科,重新拿笔画花样。

那时,厂里还招进13名社会上有美术基础的优秀青年。科室里专业氛围很浓,经常下乡了解样品绣花状况,每周出外写生画画,春秋二季组织到台州各地绣衣厂交流设计经验,省里每年一次举行创新设计评比,我常常拿奖。

1983年,我从原来又低矮又阴湿的16平方米小屋,搬到了南门40平方的朝南面临水库树林的新宿舍。

1985年,厂里接到省公司通知,中国贸易促进会征集送国际博览会展品,厂里把这设计任务交给了我。当时,我就想:拿来什么东西向国际友人亮相呢?

中国的山水风光,浙江的丝绸,台州的雕绣都是最好最美的。于是,我设计了一件真丝全雕叠袖旗袍,用精致的雕绣手法,并配合运用了抽、拉、镶、衬、平绣、垫绣和葡萄绣等优秀针法,表现中华黄河长江十大名胜,配置龙形腰带,把中华文化尽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没想到的是,1986年5月20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了台州绣衣厂的叠袖旗袍与中国其它四件作品,获得了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第六届春季博览会金奖。

这一奖项,就如一面响锣,敲响了台州绣衣的牌子,绣衣质量金杯奖、中国工艺美术创新百花奖纷至沓来。随后的3年里,厂里的国内外客商特别多,省、地中央领导常来考察,厂宾馆门前经常车水马龙。

厂荣我荣。1986年在厂庆功大会上宣布给我破格提升一级工资,1987年我荣幸地出席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优秀工作者表彰会,1988年作为台州拔尖人才又升了一级工资,1988年评升为高级工艺美术师,1989年单独为我成立工作室——工艺研究所。

1987年,因传统的绣花工价低,许多绣花人改行,厂里为了完成出口订单,只好采取补贴花价的办法进行发放。于是,我开始研究如何提高绣户的效率,来增加收益。

经过潜心研究,我想出了利用粘合衬上热熔胶,加长绣花针距的办法来提高效率,结果成功了,绣花妇女喜欢做这种纸衬花,市场也活跃起来。

当我注意到市场走俏色绣的绣衣,但是台州刺绣以素色抽、拉、雕绣见长,绣户不习惯多色绣,我又开始琢磨。多次尝试后,1989年,在我的倡导下,一种台州特有的彩绘绣工艺方法出世了。

我把这种工艺广泛应用到手巾、衣裙、披巾、装饰绣品上。彩绘绣全雕衣裙还在中日友好绢绣大赛中获特等奖。台湾商界评论说:“大陆江南各地的刺绣工艺,没有一个地区可比,以其特色,绝对可与欧、日名家竞争。”

随后,彩绘绣绣衣热销了七八个年头,从中我也赚了第一桶金。

新世纪,台州刺绣再放异彩

改革开放十几年后,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确立,国有企业的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由于机制、体制等各种原因,1999年台绣倒闭了,台州绣衣厂倒闭了,我这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成为下岗待业队伍中的一分子。

为实现自己心中的“彩绣梦”,我没有放弃,因为我坚信:改革开放对于有知识的人,对于艺术的发展,总是有利的。

于是,我自己购买了设备,在家开始专心致志地学习电脑绘图及收集数码喷印资料,染化染料资料,等待时机!

2003年,经过潜心研究,我的彩绣“样品”试出来了。原来,我打算在上海服装城开一特色彩绣店,可服装城迟迟不能交货,加上我的耳朵也聋了,对外交流十分不便,后来便放弃了。

2005年秋,我意外地接到了台州市委办的通知,要我去时间广场酒店参加蔡奇书记邀请的座谈会,原来台州市政府计划要打造“一线三雕”文化产业。

会后,蔡书记握着我的手说:陈克,你要出来工作,为弘扬台州刺绣出力。没几天,记者就来采访了台绣的曾经和现状,登出了《台州刺绣为何渐行渐远?》一文,引起广泛关注。

2006年6月18日,我应银河公司林霞董事长的聘请,参加台绣艺术馆的筹备,担任艺术馆的名誉馆长和台州刺绣研究所所长。我还被浙江省文化厅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台绣)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的居室又从三室一厅一卫的套房,换成了130平方米的四室二厅二卫的新居。

回想我自己与台绣一起走过的昨天、今天,我深深地感受到:是改革开放,是党和政府的支持,让台绣这一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重放异彩,并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现在,我针对年轻人不再只喜欢花花草草的现实。我在电脑里收集了许多远古化石、古玉佩、古青器、古陶瓷、变幻莫测的天象图片。被它们的天然绝色着了迷,我要把这些古化石,古玉佩、变幻莫测的天象引进到“台州刺绣”的图案里,一定要用我新发明的工艺表达出来。(陈克口述 翁校龙整理)

责任编辑: 黄倩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