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三农

微信扫一扫分享

张友炯的茶叶人生
2014-10-17 10:26

弹指习茶卅余载,浮生如茗苦甜来;

银针研发名优品,探得真香心愿遂。

——张友炯《自咏》

张友炯,1957年10月出生,建德洋溪新华村人(今城东村)。1974年7月,张友炯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当时在村担任赤脚医生的知青上调,村里就没有了医生,大队负责人对张友炯说:“你哥哥是医生,你来当村赤脚医生吧!”后来大队负责人开玩笑地对张友炯说:“给人看病给兽看病应该相通的,兽医你也当起来吧”!于是张友炯在大队里赤脚医生、兽医一肩挑。不久,大队调整赤脚医生人选,他又当起生产队植保员、会计。在农村,他种过田、行过医、拉过车、砍过柴、历练了3年之久。

1977年10月,国家恢复高考,张友炯和全国几百万青年一样,将这次考试看作是一次改变自己人生的机遇,由于基础比较好,张友炯上榜了,虽然不是他的第一志愿南京铁道学院,而是被调剂到了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但能跳出农村,转为居民户口,张友炯还是非常高兴。中国是茶的国度,上门先敬茶,人人要喝茶,茶叶市场很广,他觉得从事茶行业有奔头,有希望。1978年3月初,张友炯收拾行囊跨进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开始了4年的专业学习,张友炯从此和茶结缘。

浙农大4年系统的茶学专业学习,张友炯掌握了茶学基本理论,从选种、种植、采摘、加工到营销,掌握了茶叶生产、经营等一整套理论知识。

1982年1月,张友炯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分配到开化县林业局虹桥区林业站,学茶叶就是要往大山里钻,才能施展自己所学的本领,农家子弟张友炯特别能吃苦,他深入虹桥区各个乡,帮助设计、安装茶厂,指导茶场合理种植、加工。一次到长虹乡道坞源村晚上指导炒茶,半夜骑自行车返回,差点坠入溪崖。

1983年10月,张友炯从开化调到梅城区农技站,仍干自己的老本行,负责茶叶技术推广。当时梅城区范围很广,从大洲到三河都属于梅城区管。记得1984年春茶季节,张友炯从梅城坐船到大洋码头,然后从大洋码头骑自行车到下徐,几十里山路坑坑洼洼,颠簸而行。到下徐后指导农户炒制茶叶,一直要炒到半夜,炒好后就住在农家。“那时炒茶到半夜一分钱补贴都没有,连夜宵也没有,但工作劲头十足。”回忆30年前的往事,张友炯感慨万端。在下徐连续工作两个晚上后,张友炯又骑着自行车返回大洋,坐船回梅城。

1984年6月,张友炯调到建德县茶场任副场长,负责技术、经营管理。原来建德茶场吃大锅饭,后进行改革变为承包经营,在张友炯的技术指导下,生产“新安江”牌烘青茉莉花茶,一炮打红,从青叶开始,到茶坯制成产品,改变先初制毛茶、再精制加工方式,实行初精制一体化,减少环节,减少损耗,减少仓储,提高质量,提高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新安江”牌烘青茉莉花茶行销东北、西北、华北、山东等地,当时山西介休某茶庄还仿冒“新安江”牌烘青茉莉花茶。

1987初年,张友炯调到建德农技推广中心茶叶站,工作至今,建德市茶叶首席专家。1987-1988年,着重指导全县10余家乡村精制茶厂烘青茉莉花茶技术指导;蹲点两家乡办茶厂——前源精制茶场、洋尾精制茶厂,精心指导烘青茉莉花茶加工。

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市场名优茶价格高,只适合送礼,工薪阶层望而却步;而档次较低的外销炒青绿茶,质次价低,又不被工薪阶层接受。张友炯分析市场缺少一款适合工薪阶层消费的价格适中的优质茶,这块市场需求一定很大,他认为建德有好的原料,有设备,有技术,可以在这档茶中在有作为。张友炯依托更楼茶厂、马目联横茶厂,选用一芽二叶原料,进行工艺创新,既要口感好,又要色泽绿润,口感好容易做到,但色泽绿润很难,当时装备还没有这个技术。

1990年,张友炯到更楼茶厂、联横茶厂,白天采茶,晚上试炒,累了就靠在滚筒杀青机炉灶壁打个瞌睡,等待天亮,看看茶在自然天光下,是不是达到绿润要求,今天不成功,明天、后天继续试炒,经过反复试制,终于试制成功“清新三绿”茶。1989年该茶获得浙江省优质茶证书,当时价格在20—40元/每斤,该中档茶研制成功后,当时全县七八家茶厂在生产“清心三绿”茶,很受市场欢迎,增加茶农、茶企收入。一直到现在,“清心三绿”茶还在生产,现在市场售价在40-100元/每斤。

建德历史上不产龙井茶。但市场龙井茶知名度高、消费面广,当时建德县汪力忠县长请来西湖龙井专家在童家、莲花等乡镇举办龙井茶炒制技术培训班,张友炯协助培训、指导,为建德规模性开发龙井茶打下基础,迄今建德列入全省18个龙井茶原产地县,并培养了一批龙井茶炒制高手。至今,每到采茶旺季,杭州龙冠茶叶公司每年都要从建德童家聘请四五十个龙井炒制能手到杭州炒制龙井茶,除吃饭、食宿、行车外,每位茶工10000元/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下辖的杭州龙冠茶叶公司还到童家、大同定点生产龙冠牌龙井茶。

上世纪九十年代,苞茶营销受挫,而龙井茶属于“拿来主义”,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建德名茶,如何创制有建德特色、高品质的名优茶成了张友炯的主要课题。他选用单芽原料,长短、色泽基本一致,经过工艺创新,青杀透,味调出,香挥出,干燥充足,这种茶绿润清香,泡到杯里婷婷玉立,又好看又好喝又有品质,经过反反复复试炒,最大的缺陷是带有涩口,第二是色泽难保,后引入微波与精揉技术,克服色泽难保难关,看上去绿润,最后达到“形似针,香如兰,味甘醇”的品质,成为建德市茶叶珍品。

银针开发出来,取什么名字呢?张友炯想到,银针一类茶国内知名度最大的是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属黄茶类,而建德这款新茶产自千岛湖周边的深山老林以及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两岸,好山好水出好茶。当时,“3·31”事件发生,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事件,也将千岛湖推到世人面前。当时,建德市政府聘请的茶叶营销顾问方富强正在陕西推销建德茶叶,张友炯跟他商定,不如就将建德这款新茶命名“千岛银针”(因为“银针”是茶通用名称,商标注册部门当时不同意注册,后取其谐音为“千岛银珍”),也算是借千岛湖事件进行的“事件营销”。最后,市政府于1998年4月10日召开千岛银珍新闻发布会,1998年下半年申请了“千岛银珍”注册商标,2012年我市茶企成功注册“千岛银针”商标。

从2001年开始,千岛银珍茶陆续被评为杭州市十大名茶、杭州七宝之一、浙江省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千岛银珍茶扩大了建德茶叶在市场的知名度,销往北京、东北、山东、上海、深圳等地,广获好评,该茶的研制成功,使建德在名优茶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千岛银珍名优茶的推出,张友炯在设计、命名、质量改进、宣传等方面功不可没。因创制千岛银珍茶,1999年建德市农技推广中心及张友炯荣获杭州市科技进步奖,2004年张友炯获得建德市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突出贡献奖”。

茶叶是一种文化,如何提高建德名茶知名度,张友炯动了不少脑筋。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全国分为八大茶区,睦州是八大茶区之一,为找到建德名茶的根和魂,张友炯在古典文献中搜寻,明朝礼部尚书章懋在视察严州时曾经写下过一首描写严州茶事兴盛的诗:舟过新安江,鼻间皆清香,清风掀绿波,壶中养心汤。范仲淹在睦州任职时,曾经写下了《潇洒桐庐郡》组诗,其中也有描写茶事方面的内容,张友炯将这些内容摘引,编入中国茶叶大典——《中国名茶志》,向外界大力宣传建德名优茶的历史和文化。

根据市场变化,绿茶市场要求口感既鲜又爽,张友炯积极搜集建德白化茶珍稀种质资源、种质繁育、品系示范,在罗村、大洋、大同等地发现了5只白化茶种质资源,现已开发一只,命名为“新安一号”,在罗村、下包、大洲、长宁、洋尾、上马等种植五六百亩,经过六七年观察,春茶新梢白化期长,丰产性高,味鲜耐泡,风味独特,一亩鲜叶产值超过万元。目前正报浙江种质资源审定,得到国家茶叶研究所、省茶叶行业专家高度认可,该茶有望成为建德又一名优茶。接下来几年,还将推出新安二号、新安三号、新安四号、新安五号种质资源。

茶产业要做大,首先要生产标准化,近年来,张友炯先后主编了《千岛银针》《杭州白茶》《清心三绿》三部标准,并参与起草了《建德苞茶》标准。

正如张友炯在《自咏》诗中所言,三十多年的习茶生涯,历经艰辛,但当一款新茶研制出来,自己的付出换来茶农的增收和建德茶产业的发展,那是无比的快乐,正如品茶一样,先苦后甜,茶叶如此,张友炯的茶叶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记者 王庚鑫)

 

责任编辑: 张目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