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三农

微信扫一扫分享

“机器换人”是现代农业的保障
2015-11-27 09:32

 

金秋时节是水稻收割的旺季,在我市各个粮食功能区,到处是收割机的轰鸣声。收割机下到田里,来回转几圈,只需要几十分钟,一块两亩左右的田就割好了。农民只需要拿上一些编织袋,一袋袋去装脱好粒的稻谷就行,而稻草则一片片躺在了稻田里。那些干了几十年农活的农民们高兴地说,现在有了收割机真好,以前割稻子一家人累得腰酸背痛。

据了解,我市稻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80%,全年完成机耕面积2.427万公顷,机耕率达90.9%;机灌1.236万公顷,机灌率达100%;稻麦油菜机收面积0.985万公顷,机收率达90%。机械化发展带动了我市规模化种粮大户的发展,现在我市50亩以上种粮大户有100多户,规模最大的大户承包了近3000亩土地。这么大的面积不用机械化根本不可能。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的效益越来越体现在规模经营上。对于种植大户来说,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解决劳动力。现在不仅劳动力成本直线上升,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一项主要成本,而且农业生产日晒雨淋,比较辛苦,有钱也雇不到人。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是,现在农村劳动力普遍年龄偏大,六七十岁的老人和中老年妇女成了农村主要劳动力,被戏称为“3870”部队。这个劳动力群体难以承受劳动强度大的农活。这也迫使那些种植大户们需要用机器来解决劳动力的问题,这就是“机器换人”。

据介绍,我市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是从2008年开始的。时年年初,农机管理站和粮油站召集了全市的种粮大户开座谈会,介绍了国家的扶持政策,希望他们能抓住这个好时机,通过机械化扩大种植面积,用规模来取得效益。大户们看到了发展机遇,回去后纷纷扩大种植规模,购买机械,插秧机、收割机等各种农业机械很快在各个粮食功能区普及开来。油菜机械化收割也实现了零的突破,2009年,我市开始试验推广油菜收割机械,并加快了该项技术的应用,当年完成机收面积0.2万亩,目前油菜机收面积已经突破一万亩。这也解决了粮油专业合作社发展油菜种植的一个瓶颈问题,为他们增加效益提供了保障。

2010年以来,我市以落实农机惠农政策,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主导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为重点,强化农机与农艺融合,加快了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不断推动农业机械化提质提速发展。农机装备水平、农机作业水平、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水平和农机从业人员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前水稻机插率低,是实现我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个主要瓶颈。2006年,我市的水稻机插还是空白,当时基本是人工插秧,生产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低。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后,大户踊跃购买插秧机,机械化插秧得以快速推进,水稻机插技术越来越被广大农民特别是种粮大户所接受。据统计,到2014年底,全市共有农用拖拉机2408台(其中大中拖24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62台,油菜收割机33台,水稻插秧机146台,植保机械2105台。

“机器换人”不仅体现在粮油产业,也给我市效益农业带来了很大助力。在其他各个产业,不同类型农业机械的引进都给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我市草莓产业、蔬菜产业,有一万多亩钢架大棚,在这些大棚里,无法使用大型的农业机械。这些年,一些小型耕作机的引进解决了钢架大棚里的耕作难题,使农户们也能够在大棚里实现机械化生产。小型耕作机能适应山区里小地块农田的使用,而且因为轻便,能够很方便地在山区地势复杂的情况下工作。为水果产业引入的选果机,帮助提升了柑橘、蓝莓等需要分级销售的水果的选果效率;各种养殖机械减轻了畜禽养殖的劳动强度。在我市农业的各个产业,到处能看到不同类型的农机在发挥作用。那些使用农机的种植养殖大户普遍感觉到,每台农机为他们节省的劳动力至少有十多人。

农业机械给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茶产业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茶叶作为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山区农民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根据产业发展要求和实际,我市重点推广应用茶园管理机械、茶叶炒制机械。2006年前,我市茶叶机械化水平很低,茶机数量只有十几台,大量茶叶都是靠人工采摘和手工加工。这制约了茶叶的产量,也影响了茶叶质量的稳定。通过农机购置正常的扶持,茶叶生产企业和种植大户纷纷购进相应的茶叶生产和加工机械。茶叶生产和加工机械的应用,不仅使春茶产量有了较大增长,而且茶叶质量也趋于稳定。这既增加了茶农的收入,也促进了茶叶加工规模化。目前我市茶叶加工、修剪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90%左右,不仅有常规的各种炒茶机,还有了一些大型的炒茶设备,拥有了高端的色选机,大幅度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了人工,提高了生产效率,确保了产品质量。

农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农机服务组织的不断壮大,加快了农机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进程。现在以粮油专业合作社为核心,全市已建成了4个育秧中心、18个粮食烘干中心、5个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个特色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和1个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共建有具有农机服务职能的服务组织43家,配有各类农业机械850余台(套),这些服务组织具有0.133万公顷以上的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能力和统防统治能力。它们不仅承担了全市60%以上农田的耕整、作物植保作业任务,还在全市粮食功能区建设、水稻机插与机收、油菜机收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在促进土地流转、推进新机具新技术应用、实行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了农机以后,还需要有掌握机械技术的人员,我市通过“阳光工程”和农民素质提升培训班,培养了大量农机技术人员,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农机实用人才需求。我市各乡镇每年培训农机人员2000人次,认真组织开展农机作业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的考核与鉴定,使80%的农机从业人员都能掌握初等农机职业技能,实现农机操作、维修人员持证上岗。特别是现在一些年轻的“粮二代”接过了父亲的班,他们年轻有文化学得快,很快成为掌握农机技术的骨干,不仅为自己承包的土地工作,还兼顾了周边一些零散农户的农机使用需求。

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和农业设施的大量应用,不仅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劳动条件,而且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实现增产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粮油生产中,通过与人工作业的对比,全程机械化作业单位面积可节本增收3000元/公顷以上。农机的大规模使用还促进了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现在全市各类服务组织流转土地1667余公顷,其中500亩以上大户或合作社有12家,解决了长年性抛荒近千亩。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就没有我市连续7年粮食大丰收的局面。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句名言在50多年后的我市农业发展史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随着农业的发展,规模化生产渐渐成为农业的主流,而农业机械则是现代农业的保障。现在全市农业生产中的耕整、排灌、植保、农副产品初加工、农村运输等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今后还将有各种类型的农机,在不同的农业产业上发挥着机器换人的作用,为我们的种植大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机器换人将是我们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记者 张京波)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