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三农

微信扫一扫分享

大慈岩有座菌菇工厂
2016-09-13 14:55

19个种菇大棚,两个冷库,种植面积有7000多平方米,每天出产的秀珍菇有2000多斤,短短5年时间,大慈岩镇的墩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有一位食用菌种植大户,他叫汪渭,是我市用设施农业种植食用菌的佼佼者。

25年前,18岁的汪渭离开了老家大慈岩檀村村,来到兰溪打工。刚开始,他在一家企业开车,收入不错,后来在兰溪成了家。为了让小日子过得更好,他和朋友做起了安装制冷设备的生意。起初主要是给企业安装制冷设备,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上用制冷设备也越来越多。接触多了,他逐渐知道了设施栽培食用菌的一些知识。

承包土地建食用菌种植场

以前,食用菌主要在秋天种植,因为它怕高温,而到了6至9月,由于天气原因,是食用菌生产的淡季,市场上缺少新鲜的食用菌。食用菌营养丰富、口味鲜美,还有它本身属于绿色蔬菜的特性,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市场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市场有需求就有人会去想办法,解决生产上的困难。

为了给食用菌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空间,一些种植大户通过设施农业来帮助大棚降温增湿,这样即使在6到9月也能照常生产出优质的食用菌。正因为市场缺少货源,这个季节食用菌的价格比传统的秋冬季翻了一倍还多。降温增湿要用到水帘、遮阳的钢架、喷淋设施以及增湿的打湿机等,而这些都是汪渭的业务范围。在帮助一个个种植场安装设备后,汪渭知道了这个产业的市场前景和利润空间。于是他和朋友们商量着,大家凑钱来搞个食用菌种植场。很快,他们筹了200多万元,由汪渭牵头,在他的家乡檀村边旁的一个山湾里承包了近50亩地,开始了建设。

生产中遇到了技术问题

2011年,种植场建设的速度很快,因为他们安装制冷设施的经验丰富,很快种植场就建好了。厂里也请了技术员,几个月之后种植场就出了产品,因为他们事先对市场都有所了解,所以他们的食用菌销路是不成问题的。

种植食用菌毕竟是个技术活,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他们碰到了很多原来根本没想到的困难。有时候因为杂菌感染,整个大棚的菇就全部死了,损失得让人心痛。他们选择种植的品种叫秀珍菇,是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品种,每个菌棒可以长几茬菇,但是技术上做不好的话,少收一茬就会减少很多收入。第一年下来,他们一算账,亏损了40多万元。现实和他们原先的预想相差的实在太大,说到底还是个技术问题,他们几个都不懂,虽然在人家的种植厂里安装设备看到了很多、听到了很多,也请教了很多,但是亲自动手做还是有差别的。

就这样,那些朋友们失去了信心,不想再干了,都退出了种植场。可最大的投资者汪渭却没有办法再撤退了,因为他的全副家当都压在了上面,他只有硬着头皮撑下去。

找到了新的合伙人

遇到了技术问题,汪渭只要边学技术,同时寻找能够成为自己好帮手的技术人才。到了第三年,结识了一位技术好、责任心强、人品又好的搭档,成为了他的新合伙人,负担起种植场的日常工作,这样他就可以安心地在外面跑市场。

根据需要,种植的设施也在不断变化,每年种植场里都会改造增添新的设施,而在这方面,他的那些老朋友都会提供最好的服务,最低廉的价格。就这样,汪渭熬过了创业最艰难的前三年,从第四年开始有了利润。他的种植场不断扩大,每天出产的秀珍菇有2000多斤。他的秀珍菇进入了超市,拓展了市场,不仅是周边的市场,部分产品销往邻省的大城市。

汪渭说,食用菌种植场在行业内只能属于设施栽培,比起传统的食用菌种植户是提高了一个档次,但是和最先进的工厂化种植相比,还是有差距的。种植场今年种了45万袋秀珍菇,在我们这个周边圈子里只能算中等,下一步,他计划把种植场周边剩余的空地种上葡萄和芦笋,因为种植场每年有大量的菌棒既可以改良土壤,又是很好的有机肥,今后,种植场可以向观光采摘发展。(记者  张京波)

 

责任编辑: 方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