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社区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徐敏——我与社区共成长
2012-11-19 15:20

 

2005年2月18日,我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成为一名社工,开始了别样的人生旅程。这一路,我付出了辛勤与汉水,收获了成长与快乐,更见证了社区飞跃式的发展。

当时,我被分配在叶家社区,没有通公交车,每天都得走路去上班。刚过彩虹桥,仿佛就进入了乡村建筑工地,一边是尚未完全竣工的黄龙月亮湾大酒店,一边是杂草丛生的石子路,路中央突兀立着一幢房屋,不时有几只鸡在遛弯。领路的老社工提醒我:下次走这个十字路口可要当心了,上任社区书记就是在这里被车撞了,再也没能来上班。我的妈呀,这么危险!接下来基本没水泥路可走,因烟草大楼与周边房屋正在建造,叶家路虽说是水泥路,可已被黄泥覆盖得看不到一丁点水泥的影子,其余延伸进小区的路更是正宗的黄泥路。此后,我是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越往社区里面走,房屋越破,砖混房、木板房、泥巴房参差不齐,顺着蜿蜒曲折的小路两边搭建,小路窄得只能容纳两人同行,第三人根本插不了足,别说汽车了。头顶到处是纵横交错的电线、电话线,与晒在电话线上迎风招展的衣裤。只有社区办公楼是崭新的,热情的同事让我心里有了一些温暖。在社区里屁股没坐热,就有居民反映化粪池满溢,马上屁颠屁颠地随老社工去现场察看。爬上一个高高的山岗,就看到粪水从一个装着栅栏的水池中满溢出来,顺着山岗向下淌。好恶心的场面,我差点吐了出来。老社工边与相关部门联系,边向我解释:由于老房子在建设时没造化粪池,只是后来建了个浅浅的沉淀池,一遇雨天有山水下来,沉淀池的粪水就会满溢。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社区多方呼吁,我们走断腿、磨破嘴,将社区内所有大小道路进行硬化,化粪池进行改建,随后洒水车、公交车也进入了社区,如今是路上看不到一点黄泥的影子。之后,又在政协交通组的协助下,将社区内所有电线“上改下”,拆除横在路上的电杆。通过“分户承包”方式,社区工作人员逐户上门劝说动员,让他们拆除自行搭建的围墙与偏房,将狭窄、弯曲的道路拉直、拓宽,能通汽车。老人们纷纷说:现在我们放心了,万一生个毛病,救护车可以到我家门口。

如今叶家的道路设施、环境面貌已与江北主城区没有什么区别,而且文化活动比主城区还丰富多彩。每天早晚,路旁、江边成了练习场,人们在这里跳舞、打拳、吹拉弹唱。可在当初,为了参加健身操、太极拳等文体活动,社区是到处请外援,甚至还去梅城请过太极拳队员。从2005年开始,社区组建了自己的文体队伍,最早是木兰健身队,因为有木兰协会的许银仙牵头,建队相对容易些。最难的是太极拳队组建,没有领头雁,我就去十二局科研所找当时尚未退休的李建华老师(居住月亮湾),请他做指导,因为李老师工作性质需要经常外出,就婉拒了。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是夏天,每天下午我都骑着自行车去他办公室里报到,他感动了:既然社区这么诚心,我就不推辞。此后,每天早晨六点半,月亮湾小区里都会出现李老师的身影,他身后的学员也从十几人猛增到五十多人,现已壮大至七、八十人。随后,唱歌队、钓鱼队、气排球队、自行车队相继成立,社区的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去年,每个社区又配备了文化员,专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现在社区要举办或参加文化活动,不是愁没人才,而是愁人才太多派谁去才能摆平。这也算是新时期的新问题。

2005年至今已经八年,沧海桑田,千千万万个“企业人”转为“社区人”,社区也由原先“盖章子、下通知、扫院子”的工作职能转变为:民主自治、社会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环境、社会治安、社区党建等一系列服务和管理职能。各社区都修建了使用面积达300-500平方米的办公服务大厅,社区警务室、老年活动室、残疾人康复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市民学校、健身活动场、文化广场,应有尽有。百姓纳凉晚会、邻居节、趣味运动会、“雷锋角”志愿服务等等活动凝心聚力,像润物无声的细雨,滋润着居民的心田,社区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的氛围之中。在这八年中我也“成长起来”,从原来应对突发事件的不知所措到遇事从容淡定,其间有过许多历练:警惕的目光、不屑的嗤笑、顽固的拒绝……都曾让我暗自落泪,当我付出真心与诚意时,我也收获了许多珍贵的感情,塞入手心的一片小饼干,骄阳似火时撑在头上一柄阳伞,口干舌燥时捧到手上的一杯开水……所有这些,使我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直到今天,回想起来,它仍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的源泉。(通讯员 徐敏)

 

 

责任编辑: 张目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