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法制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社会·法制

微信扫一扫分享

还(huan)剩余款or还(hai)剩余款?债权人和债务人各执一词 ​法院引入测谎鉴定,法官抽丝剥茧还原事实
2018-09-19 11:22

李梅将25万元积蓄借给了好朋友钱二,但迟迟要不回,便起诉至法院。法庭上,钱二却拿出一张收条称已还清欠款,收条的内容是“今收到钱二银行汇款叁万元整 还剩余款贰拾柒万元整 欠款还清”。 

只收到3万元利息,27万元余款没有收到,可收条上有自己的签名和手印,还清欠款的“证据确凿”。“内心很崩溃,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告到底,拿回属于自己的钱。” 李梅如是说。

长达一年的诉讼,市法院借助测谎技术佐证案件事实,法官抽丝剥茧,最终,李梅胜诉。看似寻常的民间借贷案件,为何一波三折?只签了三万元的收条,为何最终变成了“欠款还清”? 

法官告诉你:书写借条、欠条或收条等凭据应尽量不用多音、多义字。 

好朋友对簿公堂 

2012年,钱二因进货所需向李梅借款250000元,双方约定借期一年。可借款到期后钱二未按约还款,双方便再次协商达成还款协议,约定钱二应在2017年1月20日前归还借款本金250000元,以及利息50000元。还款期限再次届满,李梅因家中装修急需用钱,但她只收到对方的3万元利息,余款迟迟未到账,李梅起诉至法院。 

案件审理中,被告钱二却称原告李梅是虚假诉讼。他说,2017年春节前后他通过银行转账将2万元还给原告,2017年4月11日取现1万元还给原告。之后又于4月11日13时左右通过小额贷款申请放款27万元,因小额贷款的使用需符合申请时的用途,故其未直接转账给原告,而是在银行取现后约14时将27万元现金送至某广场地下车库,当面还给了原告。 

原告李梅看见收条后非常震惊,她说在4月11日钱二给她1万元现金后确实要求她出具一份收条,但她心想大家都是朋友,不用写收条,但对方坚持,她便同意由对方执笔写了收条。当时,李梅仔细看了收条,上面的内容是“今收到钱二银行汇款叁万元整 还剩余款贰拾柒万元整。”她心想,内容没错,自己的确收到了三万元,还(hai)剩27万元余款没收到,她便在收条上写了名字、身份证号码,盖了手印。 

李梅坚持当日她所签字的收条上没有“欠款还清”的内容。李梅还回忆4月11日当日,她在收到被告李某还款1万元后,立即存入银行账户,后其去新房中安排装修事宜,直至5时左右离开,其间未再与被告李某见面,也没有收到现金27万元。 

到底是谁说谎? 

4月11日当天,原、被告究竟有没有再次见面交割27万元现金?被告提交的收条中“4.11日 还剩余款贰拾柒万元整”的文义理解是指“已还”还是“还剩”?被告为什么没有转账而是取现?原、被告各执一词,都一口咬定自己的意见。 

根据双方当事人的陈述,承办法官开始着手调查双方的行车记录、被告的贷款情况、双方的银行账户等等。通过查询被告的账户及小贷公司的用款情况,法官发现钱二频繁使用小额贷款,4月11日贷款27万元,13日又归还27万。且小额贷款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贷款放款后,可以通过转账交易给个人,无需通过取现来操作,不存在违反小贷公司贷款用途的说法。此外,法庭还传唤为原告装修房屋的3名工人出庭作证,工人表示4月11日当天下午1时至下午5时,原告都在新房中协调布置装修事宜,中途没有离开。 

在调取证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法官决定对双方进行一次测谎测试。 

2017年年底,双方当事人到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心理测试室接受测谎鉴定。测谎分析意见认为,原告李梅的陈述的可信度较高。 

法官审理认为,由于收条所载内容有歧义,结合法院调取的证据、双方交易习惯、测谎鉴定结果等综合分析,在钱二未提供其他证据进一步证实的情况下,无法认定钱二还款27万元。2018年2月2日,法院判令被告应当归还原告借款本息。 

一审宣判后,被告钱二提起上诉。2018月8月,二审法院判决维持原判。二审宣判的第二天,被告钱二主动联系原告李梅,立即偿付了全部借款本息30余万元。 

从看到收条那一刻百口莫辩、万念俱灰的绝望到如今被告主动联系他归还欠款、分文不欠的结果,李梅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法院的公平与正义。日前,李梅将一副写着“捍卫法律尊严 维护百姓利益”的锦旗送到承办法官手里,以表达心中的感谢。 

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测谎鉴定的情节,测谎鉴定是由专业机构对当事人在同一问题上所作的应答进行分析,通过观察测试者情绪反应、生理状况,评价其陈述的真实性。由于无法保证100%准确,司法实践中无法仅依据测谎结果作出裁判。本案中,承办法官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引入测谎鉴定,综合分析认定事实,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最后法官提醒:为避免诉讼风险,书写借条、欠条或收条等凭据应尽量不用多音、多义字,如果有则尽量作相应补充,如“还欠款2万元”这一表述,在“还”字前加“偿”字便不会产生歧义。(记者吴燕 通讯员 翁瑞成) 

文中当事人都为化名

责任编辑: 黄倩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