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边

微信扫一扫分享

看浙江探索如何破解垃圾分类处理这道环境治理大命题
2017-12-09 14:05 来源:浙江在线

破解“垃圾围城”的窘境,走出“垃圾围村”的困境,核心环节就是垃圾分类。

2003年,我省揭开垃圾分类的序幕。这些年,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将垃圾分类纳入美丽浙江建设范畴、两次列为民生实事,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截至今年11月,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9.9%,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40%的建制村。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省提出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为突破口,对垃圾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手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的重要指示,确立“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五年全面决胜”的目标,让全省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

一条破解垃圾围城的“城市静脉”

我省年垃圾量2500万吨,日均约6.85万吨,“垃圾围城”决非危言耸听。

相对于像动脉一样为城市输送“能量”的制造业,将垃圾回收和再资源化利用,被称为城市的“静脉”。这条“静脉”流程长、环节多,只有将上游的分类投放收集、中游的分类运输、下游的无害处置“无缝衔接”,城市才不至于被“垃圾围城”。

杭州城北天子岭,冬日暖阳下,8万平方米的公园、1400米长的游步道……漫步其中,很难意识到下面填埋着杭州1991年到2007年间产生的900万吨生活垃圾。天子岭静脉小镇为我省积极实施静脉产业基地建设行动计划,破解“垃圾围城”难题提供了借鉴与启迪。未来,我省还将规划建设一批静脉产业基地,加快发展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等静脉产业。

城市垃圾分类,浙江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2010年杭州市在我省率先推行垃圾分类试点,2015年各设区市全面推开垃圾分类工作。截至今年11月,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110座,实际处理能力6.5万吨/日,其中焚烧处理占比68%,填埋28%,餐厨4%,无害化处理率达99.9%,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体系。

一场改变乡村面貌的“垃圾革命”

浙江的这场“垃圾革命”,已经从城市深入到乡村。

宁海岔路村的一天,从垃圾分类清运开始。分类后的有机垃圾被运到生活垃圾资源化站点,经过处理后,就会变成利用价值较高的农家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农村垃圾变废为宝。

浙江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揭开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2014年以来,我省开展试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分类处理。

“作为垃圾处理的源头,垃圾分类是有效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前提。”省农办社会发展处处长邵晨曲说。

分类本身并不能消灭垃圾,分出的东西,在符合环保标准和产品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得到利用,才算真正实现减量化和资源化。通过三年的农村垃圾分类实践,我省形成了多元化的垃圾处理模式。据了解,快速成肥模式,是我省主推的模式之一,通过机械化设备和菌种,经过破碎、发酵,实现快速成肥。一些偏远山村,人口规模较小的农村,则更多选用太阳能沤肥模式。

一批探索垃圾智能分类的“黑科技”

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曾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垃圾革命。”未来已来。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有着圆鼓鼓肚子的垃圾收集机器人——“小渡”成为会展中心里的“明星”。

如果说垃圾分类机器人仍太科幻,浙江正在深度运用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探索垃圾智能分类模式,实施智能投放、定点定时投放等试点,已经并不陌生。像杭州市余杭区的“虎哥”回收,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精细化垃圾分类处置企业之一。依托互联网技术,“虎哥”回收项目以1000户居民为单位,在每个小区建立垃圾回收服务站,投入200辆专用清运车,打造了一条从“家庭垃圾袋——小区服务站——清运车——分选总仓”的垃圾处置高速公路,居民只需将生活垃圾分为干、湿两类,“虎哥”将干垃圾统一打包回收。

今天分一分,明天美十分。浙江从点滴习惯做起,从房前屋后做起,从街道马路做起,打响一场人人参与垃圾分类、人人共享生态红利的“人民战争”。

原标题:看浙江探索如何破解垃圾分类处理这道环境治理大命题

责任编辑: 徐巍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