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边

微信扫一扫分享

两会话题 | 三问“超级大脑”:拿什么提速创新?
2018-03-08 09:07 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3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裘一佼)细看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浙江代表团名单,“超级大脑”们引人关注——为粮食增产立下汗马功劳的水稻专家,投身中国制造的技术领军人才,专注环保技术研发的海归博士,明星科技公司的董事长……虽在不同的领域,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科研人员。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他们几乎都在涉及“创新”的内容上划下重点记号,尤其是有关“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的阐述,他们说,反映了科研人员的强烈心声,有新意,更有诚意。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如何让创新活力迸发?四位来自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从自身的科研经历和实践出发,为我们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对创新激励政策的新要求。

一问: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一个符合科技发展规律、能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创造活力的环境。具体来说,您觉得怎样的环境是个适合创新的好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马荣荣:

政府工作报告里最打动我的是两句话,“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前一句是调动能动性和创造性,后一句是给我们发了个“红包”,这两句都体现了创新以人为本的取向,这是很大的转变。

我从1981年至今一直在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作为研发人员,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不用为钱伤脑筋,把精力花在研究上”,从2008年起到现在,宁波市政府每年拨款200万元给我们团队。

我们把钱用在“超级稻”的研发上,现在甬优“超级稻”每亩产量超过1000公斤,在全省的种植面积有330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三分之一,品质还能达到国标二等米标准。除了财政支持外,因为市场对超级稻的看好,宁波市种子公司也与我们进行合作,每年种子销售的5%用于科研投入,这也保证了超级稻的持续研究。所以,我们较早地享受到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带来的红利。

“超级稻”团队核心研发人员有18个,这些年,没有一个离开的,这与制度保障分不开。我们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与种子公司知识产权共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了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集研究、生产、销售、服务能力为一体。

所以,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两句话,我亲身经历着,并且看到它们带给科研人员正向的激励,更加坚定了我们走好科研这条路的信心。浙江已经在创新激励政策上走在前列,希望激励政策能不断完善。现在我们正着手公司股改,以前资产入股,现在科研成果也可以入股,我相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能充分调动起来。

二问: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从实践来看,有什么好办法可借鉴?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宗年:

在安防监控领域,技术更新较快,必须不断投入技术研发、推陈出新,才能跟上更新换代的步伐。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

我们建立企业研究院,600多名研究员从事前瞻技术研究,为公司业务提供“底层支持”。为激发员工创新的积极性,2016年,我们内部启动“创新业务跟投方案”。在公司从战略层面确定的创新业务上,公司和员工以6:4的股权共创子公司,一大批核心员工和技术骨干成了与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伙人”。目前,已有互联网视频(萤石)、机器视觉、汽车电子、红外传感、智慧存储五块创新业务通过跟投平台在开展。这突破了原有激励体制的限制,将个体创业和公司创新紧密结合。

全国人大代表、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副部长 周慧:

在浙江,不少企业自发设研究院、攻坚行业顶尖技术,我所在的嘉兴,因为距上海、杭州近,区位优势明显,在这里落户的企业更是卯足了劲搞技术研发。我们公司建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压缩机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海外技术研发中心等,组建了一支260多人的国际化研发团队,目前在冰箱压缩机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居全球第二。

去年,我们研发人员收入增长10%以上,公司建立了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全方位创新奖励制度。比如我,作为技术研发人员,就可以按项目制及产品的市场推进效果发放奖励。普通员工则根据其创新项目的价值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在技术职称评聘中对有真才实学的员工破格聘其为技师、高级技师或首席技师。对高层次人才,除了公司提供购房补助、无息借款等,嘉兴市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发“生活绿卡”,享受便捷的服务。在这样的氛围里工作,我们科研人员也更有动力,始终奋斗在产品研发第一线。

三问:

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废止;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下决心砍掉。从科研人员的角度,现在有哪些亟待改变的陈规旧章、繁文缛节?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锐:

从我们科研人员的角度来说,科技创新是个“良心活”,它需要知识的积累、认知的提升和灵光乍现的瞬间,出成果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这个就很有针对性。

科研不是一项可以预期的劳动,不然就成了工业生产。这些年,我和团队共同开发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排放优化与分质前处理技术、适合不同饮用水源水质特点的膜过滤净化技术,同时主持研发了适合嘉兴养殖特点的复合堆肥菌剂,在提供环保技术服务和咨询上小有成绩。这些成果,都不是短期攻关而得,而是长期在水环境研究领域不断积累和实践而来,所以绩效评价的目光要放长远。

破陈规的同时也要立新规,我感觉浙江的创新激励政策比较精准。比如去年,浙江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项目立项批复后,1个月内就可以由项目承担单位预拨一定比例项目资金作为科研启动资金,保证了科研人员能及时开展项目研究。

另外,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科研经费审计管理办法,科研经费审计缺乏统一的衡量尺度,我希望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科研经费审计管理办法,减少科研人员在执行经费支出时的责任风险与压力。

原标题:两会话题 | 三问“超级大脑”:拿什么提速创新?

责任编辑: 徐巍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