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边

微信扫一扫分享

渔民与海,书写蓝色传奇
2018-09-03 08:46 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9月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王世琪 林上军)在舟山,李科平是名副其实的“渔老大”。从“舟山渔民远洋鱿钓第一人”到舟山首批拥有远洋作业资格的民营企业——舟山市华鹰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投身渔业四十余载,他始终勇立潮头。

走进李科平的办公室,大海的气息扑面而来:木质方向舵、巨幅世界地图、渔船模型……望着窗外的沈家门渔港,李科平向记者讲述了他从事渔业40年来最难忘的三次远航经历。

改革开放以来,舟山渔业由集体统一经营转变为联产承包责任制,李科平赶上了渔业发展的“黄金时代”,逐渐成长为普陀虾峙岛的“渔老大”。

舟山渔民靠海吃海,但上世纪80年代末,近海渔业资源日益匮乏,渔业发展陷入困境。“渔民‘难吃饱’,必须走出去。”1995年,33岁的李科平东拼西凑自筹资金200余万元,从国外购入一艘二手鱿钓船。同年7月,他驾着这艘编号为“浙远东815号”的鱿钓船,驶向北太平洋,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万里远航。

茫茫大洋,渔民的命在浪尖上打转。背着100多万元的债务探索未知海域,李科平的身体和精神承受着巨大压力。“第一个月,啥也没钓到,要债的人堵到了我家门口。”他回忆道。 

大海最终没有辜负他,6个月后,鱿钓船满载鱿鱼回到虾峙岛,这唤起了舟山渔民的远洋梦。经过多年发展,2017年,舟山市共有远洋生产渔船581艘,远洋渔业产量38.22万吨,产值41.3亿元,占全省的近七成。

2003年,李科平创立舟山市华鹰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有远洋渔船21艘,其中,公司第一条冷藏运输加工船“欣洲轮”是他的“心头肉”。

“没有冷藏运输加工船,就需要与运输公司合作或者借用其他渔业公司的船,从成本和便利性上考虑都不是长久之策。”李科平说。近年来,我国远洋渔业从捕捞向冷藏运输、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延伸,他顺势而为,购入“欣洲轮”。

2011年,李科平第一次乘“欣洲轮”出海。这次远航是舟山远洋渔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快,把鱿鱼运上来,这批鱿鱼要成为沈家门最新鲜的货!”钓线收起,刚刚出水的鱿鱼铺满甲板,在李科平的指挥下,“欣洲轮”火速驶回沈家门。一路上,新鲜的鱿鱼被剖开洗净,放入冷库。

“欣洲轮”带回的鱿鱼成了抢手货。舟山其他远洋渔业企业纷纷效仿,各种型号的冷藏运输加工船驶入沈家门……如今,舟山远洋渔业已实现海上“捕捞与加工”一体化,加工、捕捞、运输无缝衔接。在舟山的引领下,浙江远洋渔业蓬勃发展,2017年全省远洋渔业产量49.5万吨,产值60.3亿元,均占全国四分之一。

2012年后,李科平不再作为船长出海,而是把精力放在海洋生态保护和研究远洋渔业如何可持续发展上。“以前我觉得这都是些书本上的‘大道理’,渔民怎能不捕鱼呢?但一次远航的偶然经历,让我的观念彻底转变。”李科平说。

捕捞间隙,李科平喜欢海钓。“那次,我运气不错,钓上了一条金枪鱼。但它求生心切,拽断了鱼线。”

金枪鱼跑掉了,它受了伤也活不久,这让李科平遗憾不已。更让他没想到的是,几天后,某国的海事人员找上门来,要对李科平罚款:因为金枪鱼死掉后会污染海洋。

“人家罚得有理。海洋环境资源不保护,子孙后代哪还有鱼可捕?”李科平说,“有了那次经历,我变成了‘爱鱼人’。现在我每年都要组织渔民去舟山近海放流鱼苗。”

不再当船长的李科平,还是喜欢别人叫他“渔老大”。“这是舟山远洋渔业发展带给我的荣誉,我也要继续为舟山远洋渔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击楫中流。”李科平说。

记者感言

浙江远洋渔业看舟山。改革开放以来,舟山远洋渔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在这一征程中,“渔老大”李科平留下了一个个时代印记。近海渔业资源匮乏,他第一个走出去;旧船跟不上远洋渔业发展新要求,他带头造新船;为了海洋生态保护,他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四处奔走。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以李科平为代表的舟山渔民正逐浪前行,续写渔民与大海的蓝色传奇。

原标题:渔民与海,书写蓝色传奇

责任编辑: 徐巍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