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举报电话: 0571-647348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边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浙江助力西部地区脱贫攻坚系列调查 产业先行,激活内生动力
2019-08-19 09:13 来源:浙江在线

zjrb2019081900001v01b020.jpg

编者按: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浙江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助力贵州、四川、湖北、吉林80个县开展脱贫攻坚,不仅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更聚焦长远发展,建立可持续的脱贫机制,成效明显。

7月底,本报记者分赴这些地区,走访5个市(州)的20个县(市、区),从培育内生动力、发挥市场优势、挖断对口帮扶地“穷根”等方面,总结浙江的探索和经验,今天刊发上篇。敬请垂注。


浙江在线8月19日讯(记者 梁国瑞 裘一佼 陈佳莹 沈晶晶 张留)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剩一年多时间。

高山、峡谷、激流、险滩……在距浙江千里之外的脱贫战场上,来自浙江的挂职干部们分秒必争、日夜兼程——响应中央号召,浙江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仅2018年就向四川、贵州、湖北、吉林4省援助财政资金28.31亿元,选派扶贫干部205人、专业技术人员1882人。

看得见的数字背后,更有精心的谋划和设计。“聚焦精准、着眼长远,给当地培育一个真正的富民产业。”从黔东南到黔西南,从秦巴山地到川西高原,浙江的挂职干部们不约而同提到了同一个词:内生动力。他们在探索:贫困地区的相对优势是什么?怎样普惠?如何持久?

培育一个带不走的好产业,让贫困地区群众真正拥有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是浙江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最鲜明的特色之一。

找到一个突破口“先飞”——

让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

车行四川巴中市南江县,红光镇、长赤镇一带,山间谷地遍植茭白,绿意绵延。长赤是农业大镇,豇豆、金银花、核桃却都不成规模。镇长李小康说,此前为提高脱贫成效,镇里想推广茶叶、柑橘,找企业做深加工等,但茶叶、柑橘要三四年才能出效益,老百姓等不了;深加工产品又愁打不开市场……

长白山腹地,吉林延边州敦化市有肥沃的土壤、优质的水源和充足的阳光。这里出产人参、灵芝、鹿茸等名贵中药材,还有东北大米、小粒黄豆、煎饼等农产品,但由于找不到好销路,它们被困在了小小的县城。

缺少致富产业,这是大多数贫困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何选择并培育一个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成为浙江干部思考最多、投工最大的事。

从丽水缙云到四川南江挂职副县长后,汤碧荣花了大量时间调研当地产业基础,最终选择发展茭白。“茭白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好。这里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很适宜种植。”更关键的是,成都、重庆、西安等地市场上的茭白大多来自东部,本地要是能产就不愁卖。

“无中生有”是一种思路,深度开发是另一种模式。宁波驻吉林敦化帮扶工作组通过招引上海企业,把一张当地人作为主食的普通煎饼变成零食,再通过电商、商超、便利店等销往各地。同时,扩建的煎饼厂也成了当地首个工业旅游项目,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有浙江干部的地方,就有新产业在培育。”走访中,当地干部群众总会说起这句话。安吉白茶、余姚杨梅、建德西红花、诸暨蓝莓、仙居鸡、莲都皇菊……记者在调研中看到,大量浙江曾经探索成功的农产品,如今出现在脱贫攻坚一线,成为“摇钱树”“致富花”。

“这是一个挖掘潜力的过程,协助对口帮扶地区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省驻川工作组组长陈利江说。

剑河,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目之所至全是连绵的大山,当地人经常自嘲:贵州的山在黔东南开会,黔东南的山在剑河开会。5月28日,总投资3.8亿元的食用菌产业园在剑河县南岑沟试运行。这块县城周边唯一的平地上,建起了成片标准厂房,8月底正式投用,设计日产食用菌30万棒,光用工就需1000人。

“实现脱贫,最根本、最长效的是发展产业,最难的也是发展产业。”挂职剑河县副县长后,淳安干部姚伟明发现,这里的情况与曾经的淳安很像:集中连片的土地稀缺,规模化农业很难发展。

什么样的项目,占地少、亩产高,又能让群众广泛参与?一番调研比对,姚伟明最终锁定了鸡枞菌等高端食用菌产业。“选好产业后,政府搭台很重要,市场主体的引入更重要。”姚伟明说,产业的培育关键是考虑市场,引入龙头企业才能有效对接市场。

以政府与市场共同投资的形式,剑河很快引进了一家食用菌龙头企业,共同成立剑荣菌业公司,逐步形成“一个产业园+4个生产基地”的格局。食用菌,成为剑河“一县一业”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

“只有发展产业,才能真正增强本地的造血功能。”杭州挂职干部、黔东南州副州长沈翔说,去年至今,杭州已向黔东南援助财政资金超过12亿元,其中9亿多元用在了产业培育上,占总额近80%,“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我们正在重点引进、集中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努力为当地注入持久的发展动力。”

形成一个共同体“抱团”——

持续带动贫困群众受益

“产业有扶贫效果,关键在于建立可持续的利益链接模式。”余姚挂职干部、兴义市副市长施建苗说。

7月的贵州黔西南,到处是盛开的三角梅。在兴义市则戎乡平寨村占地100亩的三角梅育苗基地里,村民们正在大棚和苗圃里忙碌。

三角梅是黔西南的州花、兴义市的市花,如今已成了当地的“扶贫花”。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余姚市投入资金500万元,引进兴义国有平台公司“黔农汇”,共同培育三角梅产业。

为让当地贫困户享受到产业发展成果,余姚将帮扶资金作为滚动扶贫发展资金投入公司。公司每年按帮扶资金的5%,保底分红给则戎乡7个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项目产生效益后,贫困村、贫困户还能参与二次分配,直到稳定脱贫。仅去年底,就有149户共557名贫困人口拿到了首期入股分红。

“扶贫干部累死累活,经营主体左右观望,贫困群众无动于衷”——这是不少地方产业扶贫遭遇的困境。“避免这种尴尬局面,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利益链接模式,实现产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利益相关、共同进退。”宁波挂职干部、黔西南州副州长田宾说。

近年来,在培育扶持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浙江在四川、贵州等地,逐步探索构建起“龙头企业+村级经济主体+农户”等利益链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分红、就业带动、公益岗位二次分配等方式,带动数百万贫困地区群众持续受益。

经过半年努力,从安吉县“远嫁”四川广元市青川县的“白叶一号”扶贫茶苗,已在当地形成千余亩现代化茶园。

“我们把帮扶资金量化为股权,让农户持续获益。”湖州吴兴区挂职干部、青川县副县长张文斌说,今年初,他们动员了20余户大户承包千亩茶园,并将总投资2100万元按每股1000元进行量化,其中村集体、贫困户、项目区非贫困户持股49%,项目产生效益后,农户按股分红。

除了入股分红外,依托东西部协作资金建立的扶贫车间,还让更多贫困户通过“家门口就业”,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

今年5月,宁波帮扶建设的扶贫车间——贞丰一品布依灰粽加工厂,在黔西南贞丰县珉谷镇投用。这个生产航空食品的现代化车间里,高峰时每天用工100多人,日产灰粽2万个。

“除了直接用工外,我们要让整个产业链都能带动贫困户受益。”宁波海曙区挂职干部、贞丰县副县长黄列说,仅糯米、猪肉、板栗、粽叶等食材采购一项,已覆盖周边乡、村约200户贫困户。

在四川阿坝州汶川县,来料加工车间已经“编织成网”,除了县郊有总部车间外,32个乡镇、村都建起了分站,不仅配备了现代化加工设备,还培育了近40名来料加工经纪人。每周,来自义乌、兰溪等地的原材料运抵汶川,由经纪人运往各分站,村民领了货物回家加工。

“计件发钱,手快的人每月能赚2000多元。”金华挂职干部、汶川县副县长陈小建介绍,去年8月以来,这些来料加工车间已实现300余户贫困户就业,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做长一条产业链“深耕”——

培育全产业链注入新动能

云贵高原向低山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黔西南州册亨县,是贵州五大油茶生产基地县之一。当地一直鼓励做大做强油茶产业,但由于效益低下、油茶树老化绝育,油茶种植面积不断萎缩,很多种植户甚至砍掉油茶树,改种速生杉木。

米仓山南麓,四川巴中市平昌县有35万亩花椒基地,是川东北最大的青花椒产业基地。但产业基地分散,加工能力弱,一般都是销售原材料,附加值低,产业链条不完整,难以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

好好的产业,为何发展不起来?一番调研后,种植方式低小散、深加工缺失、市场开拓能力低等问题逐一显现。

一个良种繁育基地、一个老茶林改造示范基地、一家茶籽烘干厂、一家茶油精深加工场……宁波江北区挂职干部、册亨县副县长吴益统介绍,一个产值10亿元的油茶全产业链条正逐渐形成,预计能带动全县4000多户种植户脱贫增收。此外,宁波还扶持培育当地龙头企业,选派专家组常驻企业3年以上,从选育、改良到加工、销售,进行全方位指导。

在平昌,一个占地面积100亩的花椒“综合体”里,不仅有全国首个青花椒交易中心、花椒展示馆,还有多个花椒精深加工车间,干花椒年加工、交易能力可达10万吨以上,年盈利可超4亿元。去年,平昌还通过青田的华侨资源,往海外销售花椒1.6吨。“通过联建园区、联动营商、联盟扶贫,两县优势资源融合互补,共同做长产业链。”青田县挂职干部、平昌县副县长潘娅红说。

俗话说,“一个产业链,脱贫一千万”,但产业终究要自己闯市场。当帮扶干部踏上归程、帮扶政策不再持续,这些产业能否持续运转?这是攻坚阶段扶贫干部面临的新考验。

记者走访看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过程中,浙江始终聚焦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找到合适的脱贫产业后,纷纷开启组团式帮扶,进行全产业链的培育提升,为帮扶地注入持久的发展动能。

在阿坝州茂县,玉环市挂职干部、茂县副县长陈方岳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从位于河谷地带蔓延到海拔2500多米的“茂县李”种植园产业带。通过产业链改造提升,小小青脆李走向了大市场。去年,玉环、温岭投入1100余万元,在产业园里修田间道路、堡坎、蓄水池,还在县城建起包括分拣、深加工、物流仓储、电商销售各环节的产业园,一改青脆李粗放生产、管理、销售的发展模式,产品附加值迅速提升20%以上。通过搭建一户一码电商扶贫平台,今年1月至7月,全县销售农特产品15.6万斤,销售额121.6万元。

在黔东南雷山县郎德镇杨柳村食用菌产业园,占地2700多平方米的深加工基地正在进行投产前的各项准备。“与杭州‘百草味’的合作已基本谈妥,他们将负责所有脆品的销售。”产业园负责人滕永福说,有了深加工基地,当地的食用菌产业,真正打通了从菌种培育、菌菇生产到仓储、深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不只在食用菌产业。这种全方位的提档升级,还在雷山县的竹产业、茶产业、旅游产业中全面推进。

今年4月,雷山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之后如何继续发展,成为扶贫干部共同关注的话题。

“关键还是产业的可持续。”杭州上城区挂职干部、雷山县副县长周骆斌说,除了对扶贫产业进行链条补齐、提档升级,杭州正组织雷山企业家、农业致富带头人到浙江培训学习,让他们了解市场、适应市场,“到了那时,哪怕没有扶贫干部、不给帮扶政策,他们也能自己在市场大潮里‘游泳’。”

原标题:浙江助力西部地区脱贫攻坚系列调查 产业先行,激活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 徐巍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