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举报电话: 0571-647348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边

微信扫一扫分享

陈水芳:把浙江技术和浙江精神带到大漠戈壁
2019-08-20 09:26 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健康网8月1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梁婧娴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陈水芳再一次背起了行囊。

他和家人拥抱、告别,飞往2200公里外的德令哈,这座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边陲小城,是他的新“战场”。这之后他将以院长和呼吸内科专家的双重身份,在海西州人民医院工作三年。

这不是陈水芳第一次参与医疗援助。进入千禧年以来,他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忙碌在援医一线:2003年,他两度抗击非典;2009~2011年,他成为中国援非医疗队的一员,远赴西非马里;2013年,菲律宾遭遇17级超强台风海燕侵袭,他被派往前线救灾;2017年,他“下沉”到宁波北仑,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基层……

比起大多数同行,这名来自浙大一院呼吸内科的医生更像是一名战士,随时待命,随时“出征”,守护一方安宁。“哪里需要我去,我就愿意去。”陈水芳说,每次接到任务,他都没有过丝毫的犹豫。敬佑生命、甘于奉献,从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一种医者的使命感就揉进了他的骨血里,熠熠生辉。

陈水芳.jpg

把浙江技术带到大漠戈壁

八月的海西州褪去了夏日的炎热,天空晴朗如同剔透的蓝宝石。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陈水芳一行人抵达德令哈。

海拔3000米的德令哈,有着高原独特的辽阔与风情,也有着南方人很难适应的干燥和缺氧。同行的几名医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只有陈水芳精神奕奕,“可能我是有经验的‘老兵’,对高原反应已经免疫了。”他笑着调侃。

早在十年前,他就考察过青海的医疗情况,今年5月,他再次赴青海进行义诊、讲座,为此次援建做准备。

到达海西州人民医院的第一天,陈水芳就跑遍了医院的科室,与13名医务工作者就学科建设进行交流。这是他一贯的状态,他拒绝闲着,充实才会让他感到踏实。他不允许自己“混日子”,因为那样“没法过心里那一关”。

8月7日,在陈水芳的带领下,海西州人民医院成功开展首例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是一名72岁的老人,胸闷、气急、反复咳嗽已有5年,心肺功能极差,氧饱和度一度掉到80以下。检查显示,老人肺部有结节,怀疑是肿瘤,同时不排除有慢性肺部疾病可能。

为了明确诊断,陈水芳决定开展无痛支气管镜手术。“传统的支气管镜检查是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进行的,患者容易出现咳嗽、恶心等不适感,导致情绪紧张或出现恐惧心理,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配合检查,有时甚至不得不中断操作。而无痛支气管镜手术则大大减轻了对患者身体的干扰,患者可以舒适地做完检查。”

陈水芳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在场的年轻医生没有经验,他放慢语速,耐心地讲解每一个步骤,手把手带教,给内镜中心的医护人员上了一堂“实践课”。

IMG_2412(20190819-170250).jpg

陈水芳“手把手”教学

“既然来了,就要发挥所长,不仅要开展新技术,更要培养能独当一面的人才,让这里的医疗水平更上一层楼。”陈水芳暗暗和自己较劲,“不培养出2~3个医生来就算是失职。”

事实上,对于三年的援建工作,陈水芳早已定下“小目标”——加强学科建设,让弱的变强,强的更强;建立一张延伸到基层的健康服务网,把医疗技术辐射到基层;尽可能地援助贫困农牧民,让他们获得幸福感。

最近,陈水芳被评上“浙大好医生”,他打算把15万元奖金全部赠予海西州,用于救助贫困农牧民。

他是“抗非”一线的战士

常年在援医一线的陈水芳,见过大风大浪,体验过没水没电的“原始生活”,也曾与疟疾擦肩而过。最让他难忘的,仍然是抗击非典的经历。

2003年,非典的恐惧笼罩全国,也在杭州的土地上一寸寸蔓延。陈水芳接到任务,奔赴杭州市传染病医院。

那是他从医以来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挑战。站在隔离病房外,透过玻璃窗,他看到了躺在病床上吸氧的三名患者。他们的生命体征尚且平稳,但陈水芳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平静,病毒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对他们发起攻击。

来来往往的医护人员全副武装,步履匆匆,像冲锋陷阵的战士。那一刻,陈水芳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要尽最大努力救他们。”他在心里说。

陈水芳的工作是记录病人的呼吸和心跳,这个任务在病房外就能完成,但陈水芳坚持到病人身边去,评估他们的情况。

“患者病情有加重的趋势,请你们尽快准备呼吸机。”预判病人的情况后,他第一时间拨通了后方的电话。

新的呼吸机到了,陈水芳按照说明书一步步组装,并教同期的医护人员操作,做好万全的准备。两天后,当患者出现缺氧时,第一时间用上了呼吸机,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许多医者的职业信条。在陈水芳看来,安慰有时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长时间待在隔离病房,患者的情绪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坚持!”“坚持住!”这是陈水芳最常说的一句话,患者挣扎得厉害时,他就握住他们的手,安抚道:“别害怕,我们陪在你身边。”

第一期救援结束了,陈水芳本可以撤下,但考虑到工作的延续性,他主动递交“请战书”,申请继续奋战在“抗非”一线。

初心不改,一生牢记医者使命

陈水芳有个花名叫“义诊一哥”。凡是义诊活动,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的足迹遍布全省各地,也印在山西、陕西、吉林、青海等地。“帮助别人会让我有一种幸福感。”陈水芳说,在他小的时候,看到医生搭个脉、开个药就能帮病人解除痛苦,那时起他就憧憬医生这个职业。“我也要治病救人,解决人之所急。”

从医28年,他从未忘记这个初心。

这些年,陈水芳觉得自己成熟了不少。如今,他很少会因为病人或家属的一句话而委屈或愤懑,不讲理的患者也越来越少了,与患者的沟通变得得心应手。

他乐于见到这样和谐的景象,“医患本来就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应该互相信任,互相理解。”

他接诊过的患者在网上对他评价,清一色的全是好评,夸他耐心、细心、负责。他有极高的共情能力,总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

“这得感谢我曾经上过的一门课。”陈水芳坦言,为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让沟通更顺畅,他报了一个心理咨询课程,还考出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这是我做过的最正确的一件事。”

学以致用,他还总结出“感动式医疗”治疗方法。对于自己的患者,除了完成常规的治疗外,还要与病人握手,认真倾听病人的诉求,仔细分析他的问题,认真叮嘱后续治疗。在宁波北仑“下沉”期间,他要求每位医生都提供“感动式医疗”服务。

如今,这位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战士”又开始了他的新征程,苍茫的戈壁和海子的诗歌陪伴他度过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属于他的日子,他想对自己说:不忘从医初心,牢记医者使命,多做好事善事。这18个字,他将用一生去践行。

原标题:陈水芳:把浙江技术和浙江精神带到大漠戈壁

责任编辑: 徐巍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