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 建德新闻网
0571-64718371
举报电话: 0571-647348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边

微信扫一扫分享

重树新标杆 续写创新史
2019-10-31 10:44 来源:浙江在线

编者按:今年11月1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一年来,温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重树民营经济新标杆。浙江日报今起推出温州民营经济系列蹲点报道,看温州如何在新起点上续写创新史。

21.jpg

温州民企浙江中电汽车集团的新能源汽车基地生产热火朝天。 拍友 陈翔 摄

浙江在线10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文文 周琳子 应忠彭 戚祥浩)11月1日,温州这座忙碌的城市,将迎来首个民营企业家节。

时值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无论是改革开放早期的“温州模式”,还是眼下创建全国首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温州一直是观察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这个秋天,记者前往温州,蹲点调研民营经济。在经历民间借贷危机、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危机后,短短几年,温州不仅走出了低谷,而且把重树民营经济新标杆作为奋进目标。

如同回荡的钟摆,温州实体经济荡回中心线。今年前三季度,在国家大幅减税降费的情况下,温州民营经济单位纳税同比仍增长11.9%。上半年,温州市场主体总量首次突破100万户,成为全省第二个市场主体破百万的城市。同时,温州终于等到第一个世界500强——民营企业青山控股今年首次登榜。

从混沌到清晰,民营经济发祥地温州,越过山丘,给出了高质量发展思路。

靠民营经济起家立家,拿什么再创辉煌

全国民营经济的比重是“56789”,在温州的分量则是“99999”,即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5%,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率超过90%,工业增加值占91.5%,从业人员占92.9%,税收收入占90%。

“99999”,民营经济再看温州。民营经济在新时代如何再创辉煌,是摆在温州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家面前的一道难题。今年上半年,温州市委主要领导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抛出关键一问:“‘两区’建设是事关温州前途命运的大命题,舍其还有谁?”

所谓“两区”,即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个健康”,完整地讲,就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去年,温州还获批建设全国唯一以民营经济为特色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虽是民营经济发祥地,温州亦有短板,那就是科技和人才。

过去,创业就是创新;现在,创新才是创业。不少民营企业家直言,温州实体经济落后就落后在科技型企业太少。“像温州这样的资源贫乏地区,出路在于科技型企业。而科技型企业投入量大、见效周期长,民营资本喜欢投入少、见效快的项目,政府不加以引导很难发展起来。”长期观察温州民营经济的本地学者张一力说。

“温州狠下一条心,把科技创新视为‘华山一条路’。”温州市有关负责人曾公开表态。

“华山一条路”并不好走。远离大都市大市场,又从家庭作坊、粗制模仿的时代走来,但一批拥有技术和品牌的温州民营企业,还是伴随着新一轮民营企业发展的浪潮崭露头角。

仅在乐清经济开发区,就完成了3项“卡脖子”技术攻关。台邦电机工业的“高精密行星齿轮减速伺服电机”就打破了高端机器人伺服电机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其实我们公司规模并不大,年产值也才5个亿。”但公司副总裁徐恭定报出的近3年技改投入让记者惊叹,“1.5亿!”

温州市经信局给出的一组数字可以佐证,一批像台邦一样重视技术的企业正形成发展合力。前三季度,温州技改投资增速达24.3%,居全省第二,规上工业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也列全省第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落地,使温州如今拥有7个高能级平台,包括中科院大学温州研究院等,“这在温州历史上前所未有。”温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张一力说,早些年,“产业空心化、经济泡沫化”困扰着温州,实体经济受到了伤害。但现在“两区”创建已经使温州民营经济找到方向。前不久,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温州召开,作为温州今年最重要的主场活动,这为当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添“科技翅膀”,也为中小企业对接科技资源探索了新路,借力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引进青年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如今竞争力何在

温州模式,离不开一个“小”字: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行业、小资本大集聚,这曾是许多大学MBA授课的经典案例。“生在里弄里,长在民宅中”,从家庭小作坊到股份合作企业,再到企业集团,温州民营经济也在蜕变。

如今,温州依然在“小”字上做文章,但已然有了不一样的气质。

朱明春,温州第一代农民企业家,曾以养鸡专业大户的身份当上全国劳模。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朱立科把一杯“一鸣”牛奶,卖到十个亿。康奈集团的郑莱毅话不多,但提到制鞋就侃侃而谈。他父亲郑秀康深耕鞋业的理念,在这位创二代身上延续。

经历了民间借贷危机后的温州生意人,已然汲取了教训。对不熟悉的项目,再也不一哄而上。而一大批温州制造业“隐形冠军”,不显山不露水,却凭着“小而精”“小而新”,稳稳占据着行业龙头地位。温州进入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名单和“专精特新”培育企业库的企业数量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

金石包装董事长孙国锦,因为被朋友打开的酸奶溅脏了衣服,得到启发,决心组建研究队伍,最终研发出铝箔易撕盖,在解决“飞溅”小麻烦的同时,获得110项专利技术,打通了包装生产全链条,将几角钱的小买卖做成了十多亿元的大生意。

佳博科技董事长薛子夜,在LED封装领域普遍采用100%键合金丝时,研发出性能相同,但含金量只有20%至80%的键合金丝,大大降低配件成本。研发产品中有7项产品属国内首创,1项产品属国际首创,“想人未想”的探索让佳博收获了盈利大幅增长。

温州模式注入了对专业化、精品化的追求。过去,温州人在大市场中找机遇;如今,他们主动缩小市场,探索细分市场新法则。

在一些温州企业家眼中,小企业如果创新实力不足,要想改变微利还可以进行产业链抱团。5家原先各自为战的包装企业,抱团成立了一个联盟。由该联盟研发的膏状物智能包装生产线,在9月举行的中国(温州)国际广印展上一炮打响。“过去抱团,是为了市场,现在不仅为了市场,更为了创新。” 联盟理事蒋琪透露,华联今年申请了39项专利,包括4项发明专利。

走出去,走回来,“温州人”经济带来了什么

行走在温州街头,记者发现,冠以“世界”之名的高楼很多。世界超市、世界温州人家园……去年,世界温州人大会举行,世界各地的温州人带着各国产品“回家”。

250万温州人,在温州之外再造了“一个温州”,经济体量不亚于温州本地。全国由温商控股的上市企业超过60家,是温州本地上市企业的两倍多。

打开世界地图,把268家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和350多个温州籍海外侨团的所在地,进行标注并互相连接,形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网。温州商人在这张网里实现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的精准对接。

巴西华侨孙华凯在里约的家,靠着大西洋。而他在温州的家,靠着“大西洋”购物中心。温州市区10公里以外,有一个南美风格的大型购物中心,这是孙华凯投资的,以“大西洋”命名。从孙华凯祖辈开始,孙氏家族在巴西闯荡近百年,离开温州已50年的孙华凯,回温州投资了购物中心,这也是巴西侨胞在国内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

“现在温州人走出去创业不像以前了,不是肯干肯拼就能赚钱,更多的时候要靠脑子,因为和国外产业对接的层面更高了。”孙华凯说,眼下他忙着在牵线一个新的项目,想把巴西的一项优势技术引进到温州来。

“如果能把这些海外温商资本技术回归和温州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相信温州的民营经济会上一个更大的台阶。大部分温商以往投资偏贸易,近两年,在政府引导下,投资开始偏向制造业。”温州市工商联有关负责人说。

瓯江北岸,上海飞科集团董事长李丐腾与人合作的江心味业新厂房正在一层层“长高”。飞科是从温州走出去的上市公司,李丐腾这次选择与自己的老乡——海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奇星合作,打造一个调味品生产基地项目。从想法碰撞到项目落地,不到半年时间。

要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这是温州近年喊出的一个新口号。企业家是用脚投票的,将草根成长的摇篮变成企业创业的乐园,将简单的放开变成包容天下的开放,温州重树民营经济新标杆,未来可期。

原标题:重树新标杆 续写创新史

责任编辑: 徐巍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