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 建德新闻网
0571-64718371
举报电话: 0571-647348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边

微信扫一扫分享

吃进去垃圾,吐出来肥料,这个全省第一在金华婺城
2020-12-24 12:24 来源:浙江在线

原标题:看自动化阳光堆肥房,怎么变“垃圾戏法” 吃进去垃圾,吐出来肥料,这个全省第一在金华婺城

浙江在线12月24日讯 垃圾分类不是一个新名词,但垃圾分类处理,一定常说常新。垃圾该怎么处理?如何将它们变废为宝?每个地方都在做新尝试。

在金华市婺城区,烂菜叶、水果皮……这些农村生活垃圾,都可以变成受农户欢迎的有机肥。但针对不同集镇和区域,处理方式并不一样:有的地方是阳光房堆肥,有的地方是机械化处置,而且技术在不断更新。

农村生活垃圾该怎么处理?婺城区探索出了一套接地气的模式。

升级后的阳光房将成为“全省首座”,到底新在哪儿

在婺城区长山乡,占地250多平米的七村联建阳光堆肥房,同时处理周边7个村庄,5千多人口产生的生活垃圾。

阳光堆肥房并不少见,这也是农村最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就是将垃圾堆放在一起,在好氧环境下进行发酵。虽然垃圾最后也能成为有机肥,但处理时间长达半年左右,尤其在冬天,发酵时间还会延长,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大异味。

传统阳光堆肥房垃圾发酵后虽然也能产生有机肥,但含水量较高,品质难以保证。果农、菜农接受度并不高。

最近,长山乡的这处阳光堆肥房正在进行高标准技改提升,完成之后,将成为全省首座基于阳光堆肥房技改提升的全自动化快速好氧堆肥处理中心。

全省首座,到底新在哪里?

第一个新,就是自动化程度高。

负责改建的技术人员介绍,收集来的农村生活垃圾,进行人工分拣后倒入机器,会自动进行撕碎、压榨等预处理,同时实现温、湿度自动探测,配合自动增氧、自动辅助加热、自动抽湿以及自动保湿,对工艺段实现了自动化全控制覆盖。

简单说,就是可以加快成肥速度,时间从6个月缩短到20天,夏天甚至只要十六七天。

第二个新,是二次污染控制。

改造后的阳光堆肥房,将垃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进行技术化除臭处理后排放;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液体,收集后综合处置,部分将循环利用,喷洒在垃圾堆表面进行保湿,促进发酵。

“7个村庄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在2吨左右,处理中心目前预估处理量在3吨。”技术人员介绍,因为全程对温度、湿度等进行控制,生产出来的有机肥粒径均匀、有机质较高、总养分含量丰富,“试验阶段有农户使用了这种有机肥,原来干巴巴的土壤变得蓬松了,连蚯蚓都出现了,说明确实增加了土壤肥力,真正实现了垃圾资源化。”

针对不同人口密度和垃圾产量,处理模式个性化

长山乡七村联建的阳光堆肥房,辐射周边一万多人口每日产生的2吨垃圾;而在婺城区白龙桥镇临江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这里每天要面对的,却是白龙桥镇和部分街道近5万人口每日产生的近20吨生活厨余垃圾。

2吨和20吨,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处理方式也不同。

位于婺城区白龙桥镇临江东路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一车车生活厨余垃圾运入后,经过人工分拣,进入预处理系统进行破碎和脱水处理,短短几分钟后就被送入微生物发酵主机,经过24小时生物高温好氧发酵处理后,转化成有机肥原料,再经过7~10天的二次熟化处理后,就可以达到有机肥的标准。

相比传统的阳光堆肥房,机械化处理模式显然更为快速,将变废为宝的时间缩短到10天以内。

“这些肥料很受周边花农、果农的喜欢,有时候还要排队领。”站点的工作人员拿出了几本有机肥领取登记本,上面详细记录了领取肥料的人员、时间和数量,“每一袋肥料去了哪里,都能做到有据可查。”

当然,快速处理垃圾带来的问题,就是成本高,能耗大。在婺城区的不少农村,垃圾量不大,阳光堆肥房显然是更符合现实的一种模式。目前婺城区15个乡镇,正常使用的传统阳光堆肥房有179座,其中8座已经进行了提档改造。

婺城区竹马乡下张家村阳光堆肥房的技改思路,主要是基于将堆肥仓作为一个可控的、动态的、完整的系统,对温度、湿度进行简单控制,有效减少臭气、污水对周边的影响,这种改造成本低,更符合农村实际。

每天3万多步,60多个细项监测村庄人居环境

在婺城区采访,不少从事垃圾分类相关行业的人都说,婺城有一套自己的垃圾分类处理模式,总结起来,就是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终端可用。

源头减量不难理解,鼓励大家少产生垃圾。这其中也包括做好源头垃圾分类。

“不管是堆肥处理还是机械化发酵机处理,都要求对垃圾进行分类,只有易腐烂的生活垃圾才能变成有机肥,要是混进塑料、金属等,甚至会把机器搞坏。”王一达是阳光堆肥处理方面的专家,出于职业敏感,走在不同城市的街头,他常常翻看街边的垃圾桶,“婺城区在垃圾分类上做得真不错,基本能达到95%以上,这也是后期进行垃圾处理的前提。”

而过程可控,婺城区也采用第三方农村人居环境数据化系统,依托智能化手段,构建长效管理体系。

在区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监管中心,辖区215个行政村人居环境情况如何,后台一目了然。

“每个月1~15号,我们会派出工作人员,对215个行政村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后,拍下照片上传到后台。”监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工作人员要检查的内容共有60多个小项,从垃圾分类上升到了全域环境巡查,“垃圾桶有没有破损、有没有乱停车都是其中检查的项目。”

工作人员上传的照片,各村相关负责人能及时通过手机查看,然后在每月25日之前完成整改,并将整改后的照片上传到平台。“后台工作人员进行审核,整改率也从最初的41%提升到了90%以上。”该负责人说道。

责任编辑: 孙芷翊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