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

微信扫一扫分享

全省各地新政竞相加码 如何构建最优人才生态
2018-04-11 14:05 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吴勇 通讯员 李波

阿里巴巴成立达摩院,计划在三年内对新技术投资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成为阿里巴巴抢人才的重要高地(资料照片)。

浙江在线4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勇 通讯员 李波)“杭州:高端创新创业团队,最高可获1亿元资助”“南京:40岁以下本科生可直接落户”……这个春天,全国各地密集出台人才新政,“抢才大战”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浙江,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市县三级已出台人才新政200余个。

买房优惠、租房补贴、项目资助、先进奖励……各地人才新政竞相加码,如何才能让人才留得住用得好?

“收割”“播种”应两手抓

一个“抢”字,凸显的是各地对高端人才的求贤若渴。

“部分地区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盲目攀比,结果人才招聘政策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似的。”常在抢才一线跑,杭州西睿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冯登华熟谙各地新政,他认为,一些城市的人才战略差异化特征不显著、人才政策严重同质化。

翻看各地政策会发现,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都是各地政府招才的重点,相似度极高。

“强调高端,但不知道高在哪;强调产业,但没有具体的细分。各地在争夺人才时,提供的服务内容差别不大,差别往往只体现在物质激励和待遇上。”冯登华认为,单纯比拼地方政府财力,试图靠短期“砸钱”吸引人才流入来改变城市发展面貌,收效不一定显著,更难以持久。

记者采访发现,人才计划名目繁多、杂乱无序,导致人才称号过多过滥的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像有的市,光市县两级就有好几个‘英才计划’。”一位基层组织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城市间的人才计划都相互隔离,难免出现一些人才争抢“帽子”现象,一些擅长投机的人钻政策的空子,在不同城市间套取更大的利益,左右逢源,助长浮躁。

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诗达认为,抢人见效快,短期内易出政绩,但长期呢?他呼吁,人才工作要两手抓,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养,两手都要硬。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省委组织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推出“万人计划”,用十年时间在全省有重点地遴选支持万名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构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相对于‘千人计划’面向国际引才,‘万人计划’立足本土培养支持高层次人才。既做人才‘收割机’,也做人才‘播种机’,两者比翼齐飞,是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强省建设的重大举措。”省委人才办负责人介绍说。

激活市场引才用才

市场化是人才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从政府直接投资向支持企业投资人才转变,建立起政府激励企业、企业激励人才的“双层激励模式”,正成为浙江人才政策改革的鲜明特征。

对此,宁波海禾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李木勇深有体会。从德国海归人才叶宁落地宁波创业,到市场一线开展调研,再到帮助对接选择投资机构,并入选宁波人才政策中的“3315计划”,李木勇见证并支持叶宁领衔的宁波海上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快速成长,短短3年公司估值达1亿美元,成为海鲜B2B行业领军企业。今年初,“海禾”获得宁波市政府15万元的奖励。

据统计,相比于其他省“千人计划”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浙江引进的“千人计划”专家近6成分布在企业一线。

为了争抢精英人才,各企业可谓使尽浑身解数。阿里巴巴集团从电商起步,如今遍布游戏、搜索、社交、娱乐、体育、大数据、医疗等领域,几乎都是依靠外部引进专业人才发展起来。

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回国时,最初先和国内另一家互联网巨头公司接触,蚂蚁金服一高管得知后,立即飞赴北京见他,在酒店大堂从晚上11时一直谈到凌晨6时。最终,这位普渡大学终身教授选择了蚂蚁金服。

留住一位,影响的是一个朋友圈。去年,漆远获得了阿里巴巴集团CPO(首席人才官)大奖,江湖称最佳猎头,因为他去年从美国“忽悠”回五六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才加盟蚂蚁金服,有的是他的学生,有的是前合作伙伴。

以市场主体、市场力量、市场作用来撬动引才用才的机制创新,浙江在努力探索,但任重道远。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丽君多年参与浙江省和各地市人才政策的制定,她呼吁各地政府要树立“全领域人才观”和“人才市场观”。

什么是人才市场观?她认为,生机勃发的创业创新城市不仅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历人才,也需要营造良好创业生态环境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金融和高科技行业离不开餐饮、保洁、安保、快递等服务业的支撑,技能要求不同,不意味着职业有贵贱之分。那怎么来评价人才?市场需求以及用人主体的评价才是决定劳动技能价值的关键所在。这方面,浙江仍有大有可为的空间。

优化生态把“根”留住

真正的人才,最渴望的不是金钱,而是事业。

“不单靠物质刺激,更要在创造良好的环境上使劲,这样对人才更有吸引力,也能让一个城市走得更远、更稳。”落户鄞州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陈文说。

2015年,陈文辞去央企研究所的金饭碗,带着领先的微精密装备技术来到鄞州创业。2016年,团队开发的半导体封装设备形成了产能,他带领研发的光通讯行业新产品已进入调试阶段,下半年有望推向市场,打破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

回想创业之初的艰辛和鄞州区提供的暖心服务,陈文深深体会到人才环境的重要性:创业初期,考虑到选定的厂房因装修暂时无法入驻,为加快项目落地生产,鄞州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仅用一周时间就帮助企业顺利入驻科技信息孵化园,用于前期过渡。企业成立后,陆续有原央企研究所的同事跟来创业,并在鄞州安家。在为他们办理人才公寓入驻的同时,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帮助3名团队核心成员的子女办理了区内名校的入读手续,保障了人才子女就学的无缝衔接。

“刚开始,初看几个城市的招才政策都差不多,我们为什么最终选择浙江?”陈文表示,与他们对接的浙江人才工作团队的专业素养、学习能力以及服务精神,令其印象深刻。这些人才工作团队与专家们有共同语言,比如能及时察觉出政府应当给予怎样的配套政策,查漏补缺。这样,专家们感到遇上了知音,在面临城市选择时,更倾向浙江。

“光靠一纸文件政策远远不够,我们有生态环境、政策环境、营商环境等硬件支撑,我们的团队也非常专业。”鄞州区委人才办负责人分析说。

这些年,浙江人才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正在经历深刻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从单纯“砸钱”“给政策”,转变为对人才生态环境的打造,提出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理念,靠环境吸引人、培育人,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打开省委省政府去年11月出台的《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关于人才生态构建可谓无微不至,涵盖医疗、教育、居住等各个环节。

“引进人才需要树立良好的用人导向,让外界看到这个地方有施展本领的舞台,有干事创业的氛围。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辅以经济上的激励、生活上的便利,才会产生更好的示范效应。”陈诗达表示,只是一窝蜂地砸钱,短期内看上去很美丽,远非长久之计。长远来看,必须挖掘和培养更多内源性人才,用卓越的发展环境培养自有人才,吸引人才自然流动。

记者手记

弹奏最美的人才乐章

开春以来,部分城市纷纷出台引才新政,除了继续向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伸出“橄榄枝”,还大规模引进高校毕业生。一时间,“抢才大战”硝烟弥漫。

重视人才是好现象,必要时也需要借助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但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既要尽力而为更要量力而行,既要引进人才更要培养人才,既要政策抢人更要环境留人。

过度的政策竞争、盲目的财力攀比带来的本末倒置,值得警惕:不少被用各种政策引进的人才,哪里钱多往哪里“飞”,却忽视事业发展,俨然变成政府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人才的优势和价值在于使用。将人才束之高阁,仅仅用于开开会、宣传宣传,不仅仅浪费人才的宝贵资源,也可能将稍纵即逝的发展良机白白错过,使得改革发展的事业搁浅。事实上,引进人才仅仅是开始,用好人才,将人才的优势和竞争力转化为发展的后劲和推动力,才是引才的本意。如果引进人才是一根弦,那么使用人才则是拨动琴弦的手指,唯此,才能弹奏最美的乐章。

引进人才,不仅要把这些人的身份留下来,更要把他们的心留下来,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业绩。这就需要在用优厚待遇吸引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事业平台的提供、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营造。所以,地方如果真的重视人才,不妨先从环境改善入手,从人才使用入手,多提供一些能够吸引人才的成功案例。环境改善了,才是永久的吸引力。

原标题:全省各地新政竞相加码 如何构建最优人才生态

责任编辑: 许萍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