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

微信扫一扫分享

各地出招擦亮泥腿子“金字招牌”——乡土人才,真正热起来
2018-05-07 14:22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 万笑影 吴勇 通讯员 叶丽丽 杨洋 叶慧菲

绍兴民间农技师沃小强查看蔬菜生长情况。

浙江在线5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万笑影 吴勇 通讯员 叶丽丽 杨洋 叶慧菲)当注重引才日渐成为共识,不少地方忽视了土生土长又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或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招来女婿气走儿”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如何让这些对乡土满怀深情的人才“香”起来?近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留住和培育乡土人才方面,绍兴、丽水、衢州等地各有招数,擦亮本土“金字招牌”,为农业农村发展积蓄力量。

挖掘金子 乡村发光

绍兴“民间大师”李小和在鸡蛋壳上雕刻。

午后,暖阳西斜。绍兴市柯桥区湖塘街道香林村临街的一个屋子里,李小和手握一把雕刻刀,在一个鸡蛋壳上缓慢滑动着。一旁,湖塘街道组织委员朱利虹正静静地看着。

“今天来,主要是想听听作为一名市五星级民间人才,李老师对进一步深化民间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有什么建议。”朱利虹告诉记者,为此,绍兴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各种基层座谈和走访调研。

如何发挥乡土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首先是要把埋没在土里的“金子”挖出来,认可他们的价值。几年前,说起李小和,一些当地人只知道他是一名书法绘画老师,当朱利虹第一次联系他了解“蛋雕”时,李小和很惊讶。“那一天,我在湖塘中心小学校长办公室看到了李老师的蛋雕作品,就立即要了他的联系方式,当天就去了他家。”朱利虹说。

而“民间人才”的身份,也让李小和收获满满:不少本地和外地的工艺品店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和李小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办“李小和个人艺术展”。他还当选为市人大代表。

“李小和”们的转变源于绍兴市几年前开始实施的“万人计划”。据统计,目前,绍兴按技能水平、影响力和知名度等,通过比赛、认证、评审等方式,共评鉴产生一星级至五星级民间人才119.6万人,80%以上的家庭有成员获得民间人才称号。其中,通过星级晋升等方式选拔培养的五星级、四星级民间人才超1万名。

“人才不再是科学家、博士、硕士等高层次群体的专称,技艺高超的理发师、木匠、补碗工等都可被称为‘人才’。”因出众的苗木嫁接技术被评为民间农技师的沃小强说。

在人人皆可成才的浓厚社会氛围下,绍兴市也在服务和管理上下了一番功夫。除发放证书、奖励金外,绍兴各地积极探索创业扶持、政策优惠、政治培养等方面的激励措施,同时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培育民间人才社会组织等,像柯桥区漓渚镇花卉协会、上虞区长塘镇民间吹打协会、越城区(高新区)稽山街道“吃讲茶”协会等一大批社会组织,都为乡村发展发挥了作用。

厚植沃土 墩苗育才

庆元乡土专家吴书林在菇棚里研究。

这几天,庆元县“挂职乡土专家”吴书林正忙着在菇棚里查看灰树花菌棒的出棚情况,“包括我在内,一共7户15万段,都在一个棚里。”吴书林说。联合农户,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吴书林作为乡土人才挂职乡镇后,在当地政府的共同帮助下,灰树花产业有了较大发展。

事实上,仅靠乡土人才的个人努力,有些问题难以达到立竿见影之效,这就要依靠组织来进行“培土墩苗”——庆元县推出的乡土人才挂职乡镇制度,就是通过政府引导和培养,既实现乡土人才自身能力的提高,又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乡村、富裕一群农民。

吴书林挂职乡镇后,和其他村的交流越来越多,还成立了庆元县杨林灰树花专业合作社。以前,因为生产分散、培育条件不同,产品质量有好有坏。“现在有了镇政府支持搭建的‘高级菇棚’,就不一样了。”吴书林笑着说,“如今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量增长了,质量也上去了,收入自然就提高了。”

根据挂职协议规定,乡土人才每月必须为农户服务15天以上。吴书林介绍:“之前,岭头乡杨家村农户吴跃平多次和我提及解决灰树花二茬菇带土问题对打通市场销路至关重要,我就在自家基地开始了针对性研究。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索,发现刨土冲洗菌棒不但不影响产量,而且价格还翻了一番。”

“我在挂职岭头乡之前,虽有一身技术,却因产品的销路问题,仅种植灰树花1.5万余段,销售烘干产品主要靠小贩不定期的收购。”吴书林说,在挂职乡镇期间,他还经常外出学习培训,掌握了更多的人脉、更广阔的市场和更有利的资源,不但创建了合作社,还成功探索出新鲜灰树花的保存与运输方式。“现在,我已从原来的小规模经营发展到最多种植120余万段。”

“老吴不仅是技术员、销售员,更是带着我们增收致富的引路人。”杨家村村民吴正春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16名食用菌、高山蔬菜等领域的乡土人才在庆元乡镇经济服务发展中心挂职,对食用菌、高山蔬菜、养殖等特色产业的180余名农产品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者、种养殖户开展了种养、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技能辐射指导500余次,集中培训57次,建立标准化农业基地29个,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60万元。

编织摇篮 产学携手

开化根艺师鲍水清指导学员。

这些天,开化根艺师鲍水清每天都在自己的“水清根雕”工作室里忙个不停。如今,他已把工作重心渐渐转移到了根艺教学上来,在开化职教中心负责“谷青班”学生的根艺日常教学和实践。

长期以来,乡土人才的培养存在系统性不强、不够规范、与地方发展黏性不强等问题。衢州探索通过规范管理、精细培训、品牌升级实现“一县一品牌”。市一级,衢州依托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了衢州农民学院、衢州女子学院等草根人才摇篮;在各县(市、区),开化职教中心、常山县职业中专等也打造了一批培训品牌,围绕各地“产业链”多渠道搭建平台,真正实现围绕产业培养人才、育好人才支撑产业。

开化职教中心目前已开设了根艺班、茶艺班、气糕师培训班、清水鱼养殖培训班等,帮助提升乡土人才技能。

李月仙先后参加过三期衢州农民学院月嫂培训班,最后通过筛选成功成为衢州农民学院第一期“金牌月嫂”培训班学员,月工资从原先的3000多元涨到目前的12000元以上,还在中国·衢州月嫂节上被组委会评为“十佳月嫂”,被杭州“轻松妈妈”母婴护理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聘请为技术顾问。

龙游县高级农民技师徐晓强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种植技术日渐成熟,种植品种由一种拓展至数十种。同时,他与农业院校合作,创新“基地+农户种植”模式,建立产、供、销一条龙的互助经济组织,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达600多万元。

截至目前,衢州已累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2.82万人。

原标题:各地出招擦亮泥腿子“金字招牌”——乡土人才,真正热起来

责任编辑: 许萍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