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

微信扫一扫分享

携手迈向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
2018-06-04 10:41 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刘乐平 张帆 裘一佼 于山 报道组 沈鑫 张文燕 刘元 通讯员 黄建锋 叶颖等

去年以来,按照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浙江坚持规划引领和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发挥优势和开放合作相结合,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浙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呈现出不断深入的新趋势。

浙江积极落实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实现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协同创新,助力长三角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创新网络枢纽。去年7月,随着签约完成,一条沪嘉杭G60科创走廊,成为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的大通道。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浙江科技大市场、安徽对外科技交流中心等平台,长三角区域内技术供需资源共享不断加强。

产业合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在海宁设立分区,目前已经引进各类项目49个,是沪浙首个国家级开发区合作项目;衢州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园,这些合作为两地制造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展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港口合作不断加大,去年,省海港集团与江苏省港口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宁波舟山港加快在长江经济带沿线港口投资布局,已控股南京明州码头、太仓万方码头、太仓武港码头等,在芜湖、广德、绩溪设立海铁联运站点。

不断深化的一体化进程,正在为包括浙江百姓在内的长三角三省一市居民,创造日益丰富的高质量发展福祉。在嘉善,随着医疗资源的共享,普通百姓正从看病到上海升级为在家门口问诊沪上名医。接下来,作为下阶段长三角深化合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共同打造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区,不仅将为三省一市居民创造新的美好生活,也将让世界刷新对魅力长三角的认知。 

图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科技绿洲”全景。 王超英 摄

一个上海开发区的“浙江分号”——

“科技绿洲”厚植海宁新动能

前不久,马晓轩创办的浙江蚂蚁精密科技有限公司被列入“浙江省2017年第一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孵化3年之后,最终落户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马晓轩的合作伙伴——上海光维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也把企业生产基地从上海漕河泾搬了过来。

“9年了,开发区的价值开始慢慢显现,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负责人林刚感慨说。目前,分区共计引进各类项目49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家,主板上市企业1家,已通过高新技术认证的企业7家。去年,这一跨省合作项目有了本质突破,海宁分区招商谈成的项目有80%来自上海。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是沪浙首个国家级开发区合作项目,早在2009年就开始建设。合作双方,一个是以皮革、经编、家纺等传统工业闻名全国的经济强县(市),一个是汇集了大量高新技术产业的上海老牌经济开发区。当时合作的背景是,海宁寻求产业转型,上海漕河泾也有“走出去”的冲动,双方一拍即合。上海漕河泾不单输出品牌,还出钱出人。

用高品质的厂房和服务吸引高质量的企业。如今,上海漕河泾王牌项目“科技绿洲”已在海宁生根。花园式园区和标准化厂房,成为海宁经济开发区的一张亮眼名片。该项目着力打造高品质厂房,创新提供全服务配套,目前,一期项目已经吸引光维通信、泰矽微电子、久达光电等一批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商业模式好的创新型公司入驻。

好厂房、好配套引来好企业、好项目,而好企业好项目聚集在一起产生的集聚效应又为这些企业和项目带来更多可利用的资源。德国贝纶丝线厂房项目是园区首个国际化厂房定制项目,现在主体建筑已通过竣工验收。“参照欧美工业厂房标准设计和建造,达到甚至超过德国水准。”贝纶集团运营总监Matthias Kreye说,园区还邀请细分行业领先的客户来进行投资和生产,这一点非常有吸引力。

借助漕河泾的平台和品牌影响力,海宁瞄准高端技术,加紧培育新兴产业。眼下,海宁分区正加快建设泛半导体产业园。该园区计划直接投资超100亿元,截至目前,已有欣奕华、瑞宏科技、玛冀电子等10多个项目签约入驻,项目总投资已超50亿元,还有多个储备项目,半导体装备及元器件产业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从外面招引优质企业的同时,海宁分区也开始自己孵化好苗子,推进众创空间建设。今年初,海宁分区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签订了《沪浙科创平台战略合作协议》,引进“漕河泾科创中心”“漕河泾创营”两大品牌及其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招商资源,并在其指导下建设了众创空间——“漕河泾创营·海宁”,目前已有15个项目注册落户,并成功创建为嘉兴市级众创空间。

双赢的结局推动着合作走向纵深。阔步行进在《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分区全面合作协议之2016-2020年合作发展补充协议》约定的路径上,海宁分区的发展规划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海宁市的“十三五”规划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江苏太仓万方码头作业场景。

一个港口的长三角“朋友圈”——

打造大物流 服务大发展

国内最大的木材码头在哪里?江苏太仓——这个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由浙江港口的龙头宁波舟山港集团投资经营。

临近长江口的太仓万方码头,占地1520亩,已建7万吨级泊位4个,主要经营木材,坐拥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的优势。“2017年已经超过400万立方米,达407万立方米,近5年来,年均增长幅度超60%,已经成为全国木材吞吐量最大、建筑木材品种最齐全的码头公司。”太仓万方码头总经理孙雪君说。目前,太仓万方码头木材材种大类已增至12种,木材货源覆盖5大洲,通过长江流域便利的内河水运网,腹地已拓展至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正朝着打造全国最大最强的木材专业码头和木材物流中转基地的目标进发。

宁波舟山港依托长三角,面向大洋,经略“一带一路”的步伐在加快。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组建后,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力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对长江经济带沿线港口的投资布局。截至目前,已控股南京明州码头、太仓万方码头、太仓武港码头等长江沿线的5个码头。

与太仓万方码头同处长三角的是经营铁矿石中转业务的太仓武港码头和南京明州码头。宁波舟山港是国内最大的铁矿石中转基地之一。今年1月至4月,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铁矿石江海联运量4080万吨,同比增长13.1%。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利用矿石经营体系一体化联动的优势,通过打造“北仑、舟山-太仓-南京”铁矿石组合套餐式服务,对内统一调配货源,根据宁波舟山港各矿石码头与太仓武港码头的不同特点、与南京明州码头的对接优势,配置不同的船型,努力实现作业效率及码头利用率最大化。其中,太仓武港码头现已成为长江沿线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铁矿石中转码头,2017年完成铁矿石接卸量2858万吨。

通过一系列的整合协同,宁波舟山港已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中转运输通道,铁矿石、原油、煤炭等大宗商品中转业务增长迅速。发展的不光是水水中转、江海联运。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充分发挥宁波舟山港北仑、镇海港区直通铁路的优势,大力发展海铁联运业务,对接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今年1月23日,宁波舟山港还开通了首条沿江海铁联运班列——渝甬(重庆-宁波)沿江海铁联运国际班列。3月21日,渝甬海铁联运班列升级为“隔天班”。货物通过渝甬海铁联运班列仅需57个小时即可到达宁波舟山港,较传统的江运模式时间大大缩短。

目前,宁波舟山港已成为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枢纽、中国南方海铁联运业务量第一大港,2017年,宁波舟山港完成海铁联运业务量超40万标准箱,增幅达60%,年均增长速度居我国沿海港口前列。宁波舟山港拥有班列化运作线路12条,业务已辐射至15个省市、自治区,所涉城市(地级市)达42个,其中包含江苏、安徽、上海等9个长江经济带省、直辖市的30余个城市。

嘉善医院里常常见到上海名医。

一座浙北小城的幸福生活——

家门口来了沪上名医

对嘉善人来说,“找上海医生看病”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记者近日在嘉善采访发现,在当地主动接轨上海的步伐中,“老习惯”有了新变化。

两组数据引发了记者的兴趣。一组数据显示,嘉善平均每年有近5000名参保人员在全国各省异地住院就医,在上海的异地住院就医人员就有4000余人;另一组数据表明,2017年嘉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县域就诊率分别达到80%和70%,近年来这组数据一直在上升。

一边是“看病到上海”的就医习惯,另一边是“看病不出县”的就医趋势,嘉善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张晔道出原因:“我们不断打开去上海看病的通道,同时千方百计让上海医疗资源引进来、留下来,与上海接轨提升了县级医疗服务水平,最终方便了百姓,地之近转化为心之亲。”

去年年初,早在医保全国联网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实现之前,嘉善医保就实现了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联网结算。据嘉善县社保中心主任邹萍介绍,嘉善人去上海看病,只需给社保中心打电话备案,市民卡就可“联通”上海500余家跨省异地就医联网医院,省去了患者以往在异地就医时“垫资”“跑腿”的烦恼。从去年9月到今年5月,到上海就医的备案已有2095人次。

异地就医越来越便利,但更多的嘉善人关注到了本地医院的变化。以嘉善的4家县级医院为例,均与上海的医院建立了科室协作、名医工作室等合作制度,尤其是到了周末,县级医院里常常见到上海名医,进行门诊、会诊、手术等医疗活动。去年一年,当地4509人次不出县城就看上了上海专家的门诊,有574台手术由上海专家主刀。

在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吸引了很多本地甚至是周边县市的患者。6年前,该院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建立医疗技术合作中心,主要对内镜中心及呼吸内科、介入科等5个专科进行扶持,并设立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周平红教授大国工匠工作室。

消化内镜科主任江永平说,这一紧密的机制为科室带来了可以零距离学习和交流的“沪上专家团”,不仅及时解决了疑难病症,还培养了队伍、增强了学科力量,更重要的是,患者不必疲于奔波上级医院,在县内就能享受一流医疗技术。

这样的“明星专科”,在嘉善还能找出不少。比如县一院的泌尿外科、血管外科,县中医院的疼痛科,县二院的心内科,县三院的精神卫生中心……这些都是嘉善积极引进上海高端优质卫生资源的成果。

名医“走进来”之时,嘉善各大医院也先后派出临床骨干医生前往上海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瑞金医院等进修学习,建立了直通上海优质资源的“师徒人脉”,去年以来已经派出57人次。在此基础上,嘉善人享受到了颇具特色的 “名医点单”服务,即医院汇集患者需求,邀请上海专家到嘉善来会诊或手术。

“接轨上海第一站”,嘉善人切身感受到同城效应带来的便利,他们也在寻求新的突破,引进上海资本创办医院,满足百姓多样化的就医需求。据悉,由上海博厚医院投资公司筹建的嘉善博厚口腔医院已经投入运行,由上海梵康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增资拓建的东方医院、上海佰昆健康投资有限公司开办的康复医院正在施工中。

一个孵化园的“最强大脑”——

衢州新产业浦东借智

“嗖”一声,磁悬浮列车穿过了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距离磁悬浮轨道200多米外的康桥东路1369号,是上海(衢州)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园。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是衢州培养的新兴产业,发展潜力与空间巨大。上海张江聚集了生物医药行业内最顶尖的人才和机构。2013年底,衢州主动跨区域对接上海张江,建设了上海(衢州)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园。目前,基地已入驻11家生物医药企业,聚集海外高端人才30余名,其中“国千”人才2名、“省千”人才3名。依托张江丰富的生物医药人才资源,为400公里外的衢州医药产业提供强大的支撑。形成研发在上海,生产在衢州,新科技、新产业通过创新飞地的孵化,为衢州所用的产业模式。

浙江博和瑞达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浙江省“千人计划”学者祝先潮在这里带领研发团队的肺炎疫苗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经进入了中试阶段。博和瑞达是一支“远征军”,注册在衢州,但团队和办公地点都在张江。祝先潮是衢州人,他拿到了美国加州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疫苗。2015年,祝先潮将公司搬到了上海(衢州)医药孵化基地。3年内免费使用1200平方米场地,项目经评审还获得了600万元政府补助。记者从衢州市绿色产业集聚区了解到,入选基地的A类项目可获得600万元、B类项目可获得400万元的创业启动奖励资金扶持,并给与项目场地三年租金补贴,以及“三免五减半”的财税优惠政策。目前,衢州全市已累计兑现资金2780万元,为初创项目启动提供有效支撑。

上海(衢州)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园与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医疗器械园等都邻近,有利于吸引项目所需的高端人才。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也给上海(衢州)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园配套了人才政策,吸引顶尖人才,给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浙江省“千人计划”人才分别400万元、200万元奖励,并在人才公寓,人才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负责人说,借上海张江地域、科技、人才之势,独辟蹊径,衢州巧建“飞地”,摸索实践出一条“上海飞地孵化——衢州产业生产”的产业培育新模式。孵化和研发在飞地,产业和生产在衢州,最终实现双赢。


原标题:携手迈向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


责任编辑: 许萍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