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

微信扫一扫分享

致敬!他们是浙江省首届“医师终身荣誉”获得者
2018-08-17 16:52 来源: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核心提示:8月19日是首个“中国医师节”。今天(16日)下午,浙江省“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共有十位医师获得浙江省首届“医师终身荣誉”称号。

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8月16日讯(浙江之声记者王娴 通讯员 汤颍枭 徐飞鸿 李鸽伶)8月19日是首个“中国医师节”。今天(16日)下午,浙江省“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共有十位医师获得浙江省首届“医师终身荣誉”称号。

他们当中,有国医大师葛琳仪;有我国痔科事业开拓者,如今98岁高龄的陆琦医师;有为浙江医学教育作出卓越贡献的郑树老校长;有在临床、科研、公共卫生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兰娟院士、马亦林医师、朱智勇医师……

            今天,一起来领略下这群白衣天使的风采吧。

在严志焜教授的从事生涯中,没有“停顿”两字。从医之后,他历任胸外科住院总医师,担负医、教、研工作,60余年来取得无数个全省乃至全国第一的学术成果,如今省内从事心胸外科的医生,许多师出严教授门下。

他的医学生涯,始终在不断探索创新、博采众长。从1961年,实施国内首例心脏创伤急诊剖胸修补术取得成功,到41年前,成功为年仅14岁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全省首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再到21年前,为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的患者“换心”创造浙江省心脏移植手术零的突破,严老的医学生涯里,突破从未止步。

2015年,严教授正式退休,但89岁的他仍然坚持每周到医院,为年轻一代树立楷模。

朱智勇在疾病预防控制战线奋斗了一辈子。他是个瘦弱的老人,却研制出国内出血热疫苗,制服了曾经在全国肆虐一时的恶魔——“流行性出血热”。

六七十年代浙江省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率比较高,自1963年确诊首例病人后,除舟山外浙江省其他地区都有发病。朱智勇看到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严重,从 1978年开始投入到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和研究工作中。

要攻克出血热这个人类健康的“敌人”,就要找到他的“元凶”-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想获取病毒就要去抓老鼠,朱智勇经常“自蹈险地”,深入出血热疫区,在嵊县、天台农村的山里的田间地头,傍晚和清晨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他挑着鼠笼在捕鼠

在艰苦而简陋的条件下,经过不分昼夜地工作了三年,1981年他终于成功地分离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朱智勇不断致力于成果转化,终于在1994年形成规模生产,探索出一条成果产业化之路。随后,朱智勇又相继研究成功出血热Ⅰ型、Ⅱ型、双价和双价纯化疫苗,均已取得国家新药证书和生产文号,成为我国研制并生产出血热疫苗品种最全的单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李兰娟有很多头衔,她为中国乃至全球有效诊治感染性疾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她是我国人工肝事业的开拓者,创建独特有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

她创建感染微生态学,创立微生态干预防治重症肝病新策略,为感染防治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她指导全国新发和再现感染性疾病防治,多次在抗击新发、突发感染性疾病战役中发挥领军人作用,承担SARS、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防控任务,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鞠躬尽瘁。

在应对 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中,李兰娟带领团队在病毒分子结构和起源、快速检测、病毒分离培养、疫苗研制、免疫发病机制、临床救治新技术新方法等全方位突破,取得众多原创性成果,成功防控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新发传染病防控史上第一次利用自主创建的“中国模式”技术体系,成功防控了在我国本土发生的重大新发传染病疫情。

陆琦教授是浙大一院痔科(肛肠外科前身)创始人。1956年创立肛门外科,作为创始人,他把祖传秘方内痔插药献给国家。

从医几十年,在痔疮、肛瘘和肛裂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为我国肛肠外科事业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内首创的负压套扎器,曾给众多患者带来福音;在国内并列最早开展研究有直肠吻合器用于保留肛门的直肠癌手术;国内最早开展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治疗顽固性溃疡性结膜炎等。

1960年至1962年,为周恩来总理治疗痔疾的经历让陆琦教授难忘。经过几番治疗,总理的痔疾得以基本痊愈。总理不仅特意送他亲笔签名的照片,还邀请陆老及其妻子到北京过年。

陆老还心系科室建设与发展,由于当时痔科病房小,条件差,病床少,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要。因此,总理在杭州治疗期间,他曾向总理表达过想建新病房的心愿。如今,痔科改建为肛肠外科,现今核定床位已达近150张。

始终秉承“求是”学风,笃行“严谨求实”之道,这位90岁的老人,至今依然坚持门诊,科研,发表论文。

抗美援朝时期,他果敢奔赴前线,在枪林弹雨里抢救被炮火侵袭的生命。在传染病临床一线,他从中青年干到老年,将青春献给了医疗、教学及社会服务事业。自1990年批准为博导后,年过六旬的马老将精力放在培养研究生上,先后共培养了博士生12名,多数学生是当前感染病学科的带头人。

退休后,马老回返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担任临床工作每周2次门诊,参加研究生答辩会,评阅研究生论文,参加中华医学会的学术活动及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稿件审阅等。他沉迷学术,积极吸取国内外在感染病方面的新知识及新进展,并撰写综述论文,从2007年开始至2017年已发表17篇于中华核心杂志上,希望为年青医师科研选题及医疗作些参考。

在六十年的医、教、研生涯中,郑树教授确立了学科研究方向,形成了以大肠癌为特色的肿瘤预警干预防治学术体系,引领浙江大学肿瘤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肿瘤研究所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学科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在科学研究方面,郑树教授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防治及临床实践,坚持5年创新性的大肠癌基础到临床转化的系统性研究,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肠癌防治途径。

郑树教授从来不拒绝病人,她总是说“作为一名医生,我们要给病人希望”;“任何时候不要对病人说不,要寻找一切办法帮助病人”;“要让肿瘤变成慢性病”,无论多少晚期、多少难治的患者,在郑树教授这里总是能得到最好的治疗、最大的关心。

在外科领域,提起彭淑牖这个名字,几乎无人不晓。他是美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欧洲外科学院荣誉院士和法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

从医从教60余年,他至今仍活跃在临床、科研、教学第一线。在外科手术学方面,他发明的“刮吸手术解剖法”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外科手术操作系统概念;在胰腺外科领域,他创设“捆绑式胰肠吻合术”, 解决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漏这一世界性难题。

在潜心钻研业务的同时,彭教授还将总结的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无私传授,帮助低年资外科医生的成长。几十年如一日,他把时间都奉献给了病人和学生,在国际医坛打造出了被誉为“彭家军”的外科团队。

住在杭州的人,说到“省儿保”几乎人尽皆知。漫长的岁月了,有多少人怀中抱着孩子从竹竿般的长巷中匆匆走过?又有多少人心怀惊恐而来眼含喜泪而去?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会记得一位叫做康曼丽的女医生,记得这位身穿白衣、带着微笑,会焐热听筒的教授。

回首往昔,康教授始终记得年轻时候的“初心”。她说,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病人的笑脸,出院时给她的真诚又灿烂的笑容,就是支撑她不断努力的动力。

她始终要求自己做一名最好的医生。她有个大家都知道的习惯,在为病人听诊的时候,她从来都是先用掌心捂热听诊器,再为孩子听诊。

在康曼丽的敬业严谨、奋斗拼搏的言传身教的引领下,她带出了一大批和她一样的好医生。通过她和老一辈儿院人的努力,为儿院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基础。而今,昔时小巷里的妇幼保健院已奋力成长,名动天下,成为国内一流的儿童专科医院之一。

在病人心中,她是没有架子、与病人零距离的老专家;在学生眼里,她是学术上的导师、精神上的支柱;她引领了浙江省中医药医疗、教育和学术传承等领域的多项改革,从医近60 年来拒绝个人宣传,只是默默地做“一名普通的中医师”。

葛琳仪擅治肺系、脾胃、内分泌及疑难病、老年病,病人众多。临床上,葛琳仪倡导“三位合一”中医思辨模式,融辨证、辨病、辨体(质)为一体,强调辨体论治在中医治未病中的思辨优势;在医院管理上,她在西医力量很强的浙江省级医院推行中医急诊工作,并研制了“止血一号”等七种急诊有效药物;在中医教育上,她率先提出“院系合一”的医教结合模式。

“到这个年纪,能看病的时间也不多了,也没什么要求和想法,就想尽自己所能再多看几个病人,病人好了就很开心。”这是葛琳仪现在最常说的话。

在烟波浩渺的东海深处,有一个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岛:壁下岛,岛上常住居民不足200人。就是在这艰苦的环境里,钟杏菊——岛上唯一的驻岛女医生,几十年如一日,用心守护着岛上居民的生命与健康。

“杏菊是阿拉渔民自家的医生,几十年风里来浪里去送医送药,真比亲人还亲”。无论是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钟杏菊出诊总是随叫随到,从未让海岛渔民失望过。

她赢了百姓心,却欠了家人情。2009年3月,钟杏菊退休了,渔民们希望她继续留在岛上,钟杏菊挣扎着作出决定,暂时离开身患尿毒症、在县城接受治疗的丈夫,留在岛上继续为乡亲们看病。她的默默奉献,感动了渔民,也感动着中国。

如今,已是两鬓银霜的钟杏菊依然锲而不舍,无怨无悔地坚守小岛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她说,“我是渔家的女儿,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为渔民看病是我的本分”。

原标题:致敬!他们是浙江省首届“医师终身荣誉”获得者


责任编辑: 许萍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