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潭镇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乡镇风采 > 乾潭镇

微信扫一扫分享

“悦享人生 幸福乾潭”——乾潭小城市系列报道(一)
2015-07-29 15:25

笔蘸仲将墨 手书传承情

 

文/郁佳炜 图/邹卓尔 通讯员/韩凌 程柳静

2014年3月20日,乾潭镇成功列入省扩围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6月30日,《乾潭镇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2014—2016年)行动计划》获省政府批复,由此乾潭镇正式进入了新一轮综合改革轨道。

 乾潭,风景如画,人杰地灵,不论故乡人还是外乡人,居住在这里,必定会爱上这座小城市。

“这两天这里一二两层楼正在装修,等完工了一楼就是书画廊,展示书画作品。二楼将作为会议室,用于和我书法圈中的几位老友一起交流学习,更好地促进大家的提高;我一般写字都在顶楼……”跟着赵关松,乾潭镇一位农民书法家的脚步,我们走进了他家,听他谈谈他的书法生涯,感受他对书法等传统艺术的热情。

经半生笔墨陶冶

赵关松的书法之路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1994年新房始建,随后空余时间也多了起来。如何打发这段无聊的时光让赵关松想了很多。一想到自己在学生时代就爱好书法,于是便买来了文房四宝开始练字。这一练,就是十余年。1999年,由镇政府牵头,依托当地历史文化名人伍子胥的人文底蕴,成立了乾潭胥源书画院。得知这个消息后的赵关松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并成为了副院长。几年后加入了市书法协会。2006年,成为浙江省书法协会会员。2009年,又成为了胥源书画院的院长,为自己所热爱的书法艺术事业出一份力。

书法在赵关松心目中,是一份沁入心灵的追求。在采访过程中,他不断谦虚地自称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人,自己并没有太高的水平。刚开始时,他只是通过自学对着字帖临摹。2006年起经过朋友的介绍,又去了中国美院、浙江省书法协会培训中心、西泠印社等传统书画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进修。自此,每一年都赶去参加,从不落下。案头挂着的培训证也从一本渐渐地变为厚厚一摞,和书柜墙上的书法作品一起,满满的都是对一个书法爱好者的努力的见证。

“倾一腔热情于案

早几年,赵关松白天忙着经营自己的五金工厂,晚上一有空闲便铺纸研墨。而五年前由于身体等原因将工厂交给女婿之后,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书法艺术的练习和创作中。这样的投入让他觉得获益匪浅。通过学习,相比于最初,他对于书法的定义有了新的认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书画艺术的美也同这历史一同绵延,在流传中成就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从最开始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到参加培训后听从老师的建议学习米芾的书法作品。在往后的日子里,他反复地临摹,并连着花了好几个夜晚,临写了米芾的全部作品,制成了近三十米长的书法长卷进行收藏。不光是这两位的书法风格,赵关松在各类字体的练习上也多有涉猎,隶书、行书、篆书……“只有不断地多写多练多临帖,才能让自己的基本功更加扎实,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赵关松这样介绍自己平时的练习方式,相比于创作,更多的是临帖,从古代经典中学习一笔一划乃至全篇幅的美感。练习书法,却又不止于书法。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增加作品内涵,他还进一步学习了古典诗词碑文、书法理论知识等等。在外出进行笔会、培训时,他也会习惯性地带上一本笔记本,认真收集着看到听到的妙句珠语。

都说“书画同源”,对于自己的未来,赵关松觉得不仅仅局限于书法的练习,希望能够向国画方面发展,增加一些内容。书法、篆刻、国画……对于中国的传统艺术,他都希望有所学习。

传承中,传承着

谈起下一代对书画艺术的继承,赵关松豪爽的笑声里透露着无奈。“我孩子对这些全部不感兴趣。” 目前书画院的很多成员大多是退休教师,切身体验过,才更了解如今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后继无人的严峻现状,对这方面的担忧也显得更为沉重。他也一再向采访的我们强调,书法等传统艺术的传承却是相当重要的。故而,他也曾经在镇上的小学里向小学生们教授书法基础。未来的装修完成之后,也将开设培训班,为了能将这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近年来,书画院也吸收了一些年轻教师作为传统书画传播的新鲜血液,以促进书画艺术的更好的发展。

“援纸操管,会兴通神。”将墨迹与丹印渗进宣纸的纤维,将书法的气韵写进自己的人生。这是赵关松挥翰书就的精神家园,永远栖息着一缕文化的灵魂,飘着纸墨馨香。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