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镇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乡镇风采 > 三都镇

微信扫一扫分享

探访高山古村落——三都镇东方村
2015-07-24 10:39

在三都镇东方村王皮坞山脚汤家坞的一个山腰,有一块船型巨岩,关于这块岩石,有一个神秘的传说:远古时代,这里有条隐秘的溪流通往“世外桃源”。有一个高才俊士发现了这个美妙去处,并和源里的一个美丽姑娘相爱。村民答应让他回家接了父母亲迁居于此,但对外要绝对保密。父母临行前向邻里乡亲辞行,将家具、家禽和家畜等统统分送给他们。不料邻居们也想同去,就故意放走他家的狗,一路尾随而来。世外桃源的仙人担心从此村中人满为患,在接走他们一家后就断了溪流,封了山门,那艘船就搁浅在这山腰了。

那山门后面的世外桃源,就是现在三都镇东方村,这是怎样的一个天地呀?现在是不是依然封闭着山门呢?

三都镇东方村位于三都镇东南部,与浦江交界,其上姜、下姜和王皮坞等三个自然村全在云雾缭绕的高山之上。原来村民出入山村要走十几里山路。前几年建造了康庄工程,有洪上线(洪岭-上姜)接梅梓线到三都,或通过上里线(上姜-里陈)接里里线通三下线到三都,距离三都集镇约20公里。

东方村内有姜氏宗祠、钟氏木屋、胡公祠、宋家石桥等历史建筑,一眼看去,大都是上百年的老屋。这些以香榧树为主要木材建造的木屋,设计合理,雕刻精美,在当时应该是非常雍容华贵的。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经历了数十年无人照料,至今虽然蓬头垢面,支离破碎,却依然难掩当年的风韵。为什么在这深山中会有这么多豪华的古民居呢?

据上姜老辈们回忆和姜氏家谱印证,原来古代金华府(包括义乌、兰溪、浦江)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灾荒频繁,常常民不聊生。比如北宋末年方腊起义曾攻占婺州(金华)。公元1357年朱元璋派胡大海攻打金华,打了一年多没打下来。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亲自指挥李文忠等攻打金华城才一举攻克。太平天国起义(乱长毛)侍王李世贤攻打金华等。这些战乱都造成难民潮一波又一波往周边深山涌。

早在元泰定年间(1324~1327),姜容逵、姜容贵兄弟带领一群难民就由义乌三板桥迁来此地,发现这里基本处于未开发的荒蛮之地,开垦荒地无人干涉,无人争夺,而且天然香榧成林。榧树是常绿乔木,属红豆杉科榧属,一般生长在云雾缭绕、温湿凉爽,海拔300—800米的山岭河谷。榧树雌雄异株,有性繁殖全周期需29个月,一代果实从花芽原基形成到果实形态成熟,需经历三个年头,每年的5至9月,同时有两代果实在树上生长发育,还有新一代果实的花芽原基在分化发育,人们称之为“三代同树”。香榧树寿命长达数百年甚至于上千年,有“寿星树”之称,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榧果是既可以果腹,也可以发家致富的珍果,它含有丰富的脂肪油,含量高达51.7%,甚至超过了花生和芝麻。当年姜氏兄弟带领大家就白捡了几百担野香榧果,这可是他们度过饥荒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他们就毫不犹豫在这里搭起草棚茅屋,驻扎下来。弟居井硎岭上,称上姜;兄居井硎岭下,称下姜。

同时期迁来的洪氏家族由于不愿与姜氏争斗,他们中的一支转迁到了羊峨,在那里渐渐发展壮大。其他林姓、于姓等后来从兰溪、浦江等地迁来的人只好住到不远处的山顶王皮坞。

由于义乌、兰溪、浦江人吃苦耐劳,善于经营,在这一带很快开垦出许多山地,种上了粮食作物。年复一年,他们渐渐过上了温饱的日子,就将多余的粮食、香榧、木材等运出大山卖,换来大山里人的其他生活必需品。也有不少商贩主动找上门来求购这里的物产,并源源不断将其他商品运进山来,于是这深山老林很快成了商品集散地,这里不少人也因此成了富商。古人有钱就先买地、后造房,渐渐地附近一带,甚至连马宅、梓里一带都有上姜、下姜地主的田产、地产和房产。

仓廪实而知礼节。上姜下姜地主开始建宗祠、修宗谱、拟家规、定家训,请来名师在宗祠里教子弟断文识字、读书识义,希望他们能知书达理,过上层人的生活。据传民国时期上姜下姜一度有九个秀才,其中有一个做了县长秘书,一个做了营长秘书,一个精通中医治好了县长的怪病,县长送给他一匹白马。姜氏家族从此建立了与统治阶级的良好关系,更加兴旺发达起来。

解放后,地主被打倒,田地被分给各地贫苦农民耕种,后来又实行人民公社化,土地收归集体所有。上姜、下姜失去不少田地财产。在大跃进造成的三年困难时期,山村由于有各种“山珍”,日子过得比城里好多了,不少人家亲朋好友都来山里度饥荒。灾荒之后,政府放开种百斤粮(玉米),山民又有山地多的优势,粮食大丰收。那时还有很多人家愿意将女儿嫁到山里来。

“后来为什么我们村落后了呢?”陪笔者一道采访的东方村村主任姜华这样问村中老人。老人们给出这样的回答:上姜的好风水全在一座狮子山的山口部位,这里的山地被上姜太公嫁女儿时作为陪嫁山送给了浦江女婿。后来被浦江人看是出风水佳地,祖坟葬下去,风水就跟浦江人走了。后来上姜一度总是死青壮年,村里就请风水先生勘验地形,在上姜村口建造了一排小学校舍,当住了煞气,总算将修复了破败的风水。

年轻的姜华主任对此说法甚为不屑。姜主任分析是改革开放后,村里的情形悄悄发生了改变。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而是全国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山村也分田到户,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小山村没有支柱产业,毕竟难以持续发展。很多青壮年纷纷外出工作,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虽然过年过节会偶尔回家,但毕竟去意已决。从山村走出去的人富了,在城里买房定居了,留守的人渐渐老了,劳动力缺乏了,小孩子也随着大人进城了,山村渐渐失去了生机。由于国家鼓励城市化进程,进城买房,只要拆除农村的房屋改为田地,就可以获得数万元补助,村委会也可以得到国家拆房改地的资金,上姜几幢最有代表性的古屋也被拆掉了。文物的不断损毁成了上姜人永远的痛。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恐怕更多的古屋难逃覆亡的命运。十几年、几十年后,随着村中老人渐渐故去,这个村也自然将消亡。

两年前,姜华竞选村主任一职时,就下定决心要长期驻村,一心一意谋求东方村的发展。在一个接一个自然村自然消亡的背景下,他的这一举动近乎疯狂。在他的心里,这是生他养他的一方热土,他要留住、要挽回东方村的人气。在他的心中有一个愿景:别的山村都消亡了,总有一天人们会怀念自己的故园,那时候,如果东方村还保留着老房子,保留着淳朴的山村习俗,保留着秀丽的风光,就会成为“失乐园”的人们共同的故园。为了达成这一愿景,他的心中还有一幅建设美好家园的宏图:平整山地种植香榧,整治溪流发展石斑鱼养殖,种植高山莲藕,规划村容村貌保护性建修老屋……

笔者也出生在百年老屋,那里留下我童年美好的记忆,可惜如今它早已被堂叔拆掉建楼房。几回回梦里笑着回到她的怀抱,醒来空留一声长叹。如今看到这么多百年老屋,真想停下脚步在此长居。看着姜华坚毅的神情,笔者坚信他的梦想定会实现。

出生在邻近的大唐村三井沿自然村的何承洲先生编著的《月下拾耳》一书中记述了一个关于上姜百步阶的传说,大意是这样的:相传上姜村百步阶半山腰的山洞中藏着一只金水牛,要拿千年稻草饲三年零三十六天才会出来。有一年,一个徽州佬居然挑着一担千年稻草到百步阶得宝来了。他在山脚搭了一个茅棚,天天拿着稻草到洞口去饲金水牛,风雨无阻。转眼过了三年零三十六天期限,稻草也饲光了,徽州佬正着急时,从洞口钻出一条丈八长的大蛇,张着血盆大口,吐着信子,朝他游来。徽州佬猝不及防,吓得昏了过去。他昏死了三天三夜后才苏醒过来,醒过来才发现,原来从山洞里伸到他身边的是一条丈八长的粗牛绳。他如梦初醒,去牵金水牛,却太迟了,金水牛见没人搭理,回到山洞再不出来了。徽州佬后悔莫及,觉得愧对祖先,白白浪费了了祖祖辈辈辛辛苦苦保存的千年的稻草,却由于自己胆小而错失良机,没有得到金水牛。

现在,东方村试图利用祖上留下的千年稻草——千年香榧、百年古宅和世外桃源的风光再次牵出这头“金水牛”,我想,他们需要的不光是恒心和勇气,更需要智慧。(通讯员 杨洪明)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