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涯镇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乡镇风采 > 下涯镇

微信扫一扫分享

文化大礼堂建设让马目村民知家乡、爱生活
2013-12-23 19:30

挖掘历史文化底蕴 打造百姓“精神家园”

来到下涯镇马目村,刚走到村口,一幅马目道德文化长廊就展现在你的面前。“马目有三宝,造纸、烧窑、编笠帽”;“马目村是文化名人戴不凡的第二故乡”……这些历史,这些典故,这些文化,不是马目人,或许你很难了解。但是即便是马目村人,原来也不是都知晓的。而在该村的文化大礼堂建设中,这些历史被充分发掘了出来,并一一呈现在百姓们的面前。让马目的老百姓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家乡。

对于马目的历史,该村党委书记申屠竹庆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马目是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村庄,但是这些历史文化,现在的马目人知道的越来越少了。今年八月,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村里面重新粉刷了围墙。此前,马目村的文化长廊的内容不是很丰富,村里便考虑,把传统文化搬上墙,让村民们都了解一下自己家乡的历史。于是,他联系了建德美术家协会,将马目的历史传统文化搬上了该村的围墙。其中,马目三宝中的造纸和编斗笠更是被惟妙惟肖地绘画在墙上。申屠竹庆告诉记者,造纸和编斗笠在马目都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尤其是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就是这三宝让勤劳的马目老百姓生活衣食无忧,也让这三宝响遍全市乃至周边地区。

老一辈的马目村民仍记得当时村口的造纸作坊,从安徽运来原料,经过一道道工序,最后造成纸张销往外地。当时的造纸厂是村集体的,收入也是集体收入,村民在工厂里工作记工分。而编斗笠则是家家户户增加收入的另一来源。马目的斗笠不仅拿去县城卖,还会销往周边各地。村里的男女老少,甚至盲人都会编斗笠。时至今日,这两样传统的手工艺已经逐渐被先进的机械设备所取代,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对马目的这些历史了解不多了。但是这段马目人民勤劳创业的历史和马目人民肯动脑、爱劳动的传统一定要发扬下去。“之所以把这两种手工艺搬上墙画,就是想让现在的年轻人了解这段历史,激励下一代多动脑筋,想办法创业。”申屠竹庆告诉记者。

徐秀珍是去年年底马目村的“好婆媳”评选中获得了村里的“好媳妇”称号的。她没有想到的是,她婆婆的照片会出现在村里道德文化长廊上。在文化长廊上。除了好婆媳,该村十对钻石婚老人、九名高寿老人的照片也出现在文化长廊上。村民以自己家老人能上文化长廊而自豪。自己父母没有上墙的,都想上墙。有些村民还找到村委会:“我家老人也是高寿老人,下次也给我们放上去。”而“好婆媳”的评选,也让该村婆媳之间,妯娌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融洽。尊老敬老,幸福和睦的家庭氛围逐渐浓厚。

方竹金老人是一名老的退伍军人。记者来到正在做最后休整的马目文化大礼堂时,他也溜达到了这里。据了解,这个文化大礼堂原来是马目乡的旧礼堂,原来设施陈旧,破败不堪。今年8月,马目村争取近40万元资金对已有的礼堂重新布置,更换了灯光、音响、幕布等设施,并重新粉刷墙壁,铺设路面。元旦期间,新的礼堂将重新对广大村民开放。方竹金说,这下好了,以后再也不用在露天挨冻看戏了。作为一名老年人,他们就是盼望过年能看几场戏。但是原来由于没有室内的场所,每年做大戏都是在马目中心村的大街上,戏虽好看,但是大家在外面挨冻的滋味却不是那么好。而新礼堂的落成将让露天看戏成为历史。这个文化礼堂同时也担负着整个马目片的演出和活动的需要。

同时,马目村文化大礼堂以后也将是村里坐唱班的固定排练场所。据坐唱班的队长孙凤君介绍,原来还是马目乡的时候,几乎村村都有坐唱班。坐唱班无疑是马目村的一种特色文化。现在,马目村将原来的坐唱班整合成一个,坐唱班的7名成员吹拉弹唱都是样样在行的多面手,大家每周都找地方排练,大部分时间就在露天排练,这样既不便,又扰民。有了大礼堂,他们也终于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了。

据申屠竹庆介绍,除了文化大礼堂,村里还设置了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道德讲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基本能满足村民们的文化需求。让老百姓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也让大家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记者 金婷)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