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农业“标准地”改革为引领,通过连片流转、统一配套、集约利用,构建了“1+3+X”的产业体系,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和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全省“标准地”改革+农业“双强”、数字化改革+强村富民“双试点”县市,我市立足本地特色,围绕草莓、茶叶、中药材、水稻等主导产业,打造出多个农业“标准地”标杆项目,从土地流转、主体培育,到农业数字化应用,推动农业“标准地”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
“杨村桥镇是建德市第一个实施草莓‘标准地’建设的乡镇,全市在我们建设‘标准地’的基础上进行了扩面,截至2023年底,杨村桥镇共成功打造了总面积3000亩的草莓‘标准地’。草莓‘标准地’的建成,实现了‘拎包入住’式的便捷体验,减轻了莓农前期投资的经济压力,促进了增收。”杨村桥镇农办副主任张飞说。
“标准地”改革激活了特色农业产业的一池春水。在土地流转方面,我市制定农业“标准地”实施方案,明确流转土地全部纳入“标准地”建设范畴,把“标准地”建在群众家门口,成功破解了土地“碎片化”问题,让“荒地”变“良田”,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在主体培育方面,我市高标准打造了“标准地”平台,为经营主体提供“拎包入住”服务,破解“谁来种地”问题。通过引入有实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落地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吸引大量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入驻,全市共培育农创客2960人;依托“精准画像”数据平台、“建德师傅”培育体系,实现了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精准“找”“帮”“促”工作闭环,目前培育并实现就业的“建德草莓师傅”“建德苞茶师傅”达2000余人。
杨村桥镇草莓种植户洪神安是一位莓二代,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做一名程序员,随着我市草莓“标准地”的推广,草莓产业发展越来越好,去年他辞去工作返乡种植草莓。洪神安说:“草莓‘标准地’可以拎包入住,解决了前期劳作和投资成本,我去年承包了20多亩,亩均有3万多元收益。今年承包了30多亩,希望能再上一个台阶。”
大同镇在推进茶山“标准地”整治过程中,打破村域界限,集中开发小散山林地、闲置用地,统一流转、统一建设,打造成茶叶“标准地”,引进茶企进行规模化种植。
市峰鼎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梅相贞告诉记者,在“标准地”种植茶叶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特别是解决了企业从农户手里流转土地的诸多不便,同时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解决了社会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此外,在农业数字化应用方面,我市依托“标准地”打造了草莓“未来农场”等一批数字化运用场景,通过引进先进科技手段,实现了草莓生产全流程监管和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了“建德草莓”品牌向“数智草莓”迭代升级。同时,还通过打造多跨场景特色应用,促进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从草莓“标准地”出发,着力于更多类型“标准地”的探索建设,推动资源要素集聚,打造建德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平台,成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下一步,将不断深化农业“标准地”的内涵,探索打造良田、良种、 良法、良技相配套的能生产更高品质农产品的“标准地”,持续放大农业“标准地”改革效益,为共同富裕带来更多持久力量。
展望未来,我市将继续聚焦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创新体制机制,激活资源要素,继续深耕农业“标准地”,打造更多共富“新图景”。
(记者 别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