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杭黄高铁建成通车,建德正式进入高铁时代,2025年金建、衢建两条高铁线也将在建德汇聚,我市将全面融入国家高铁网,真正成为内引外联的浙西综合交通枢纽。但在建德人民的记忆里,一条已存在了60多年的铁路却静静地蜿蜒在建德主城区的西侧,和热闹大气的高铁站相比,略显几分苍凉和冷清,却以厚重的历史见证着建德的发展。它就是建德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兰铜线,现名金千线。
1956年,铁道兵第十师所部进驻寿昌,承建兰溪至铜官段铁路线。1957年春,新安江水电站开工建设,为了运送砂石物资,铁路同步修到江村埠。1957年8月底,这条铁路建成,运输物资的货运列车悠扬绵长的鸣笛声响彻在铜官峡谷,建德就此进入了铁路时代。1964年,为解决安徽省和淳安县物资的过坝运输,朱家埠至岭后7公里段铁路线于5月开始投建,1975年竣工通车。金千铁路在新安江水电站竣工后的60多年时间里,一直为金华、兰溪、建德三地的旅客提供便捷出行服务。
李淳安是一位退休铁路人,1975年,年仅20岁的他开启了在铁路系统的工作生涯,从制动员、调车长、车站值班员到车站站长,几十年里,始终工作在金千铁路上,对这条铁路有着深厚的感情。李淳安告诉记者:“1975年,我刚好进入岭后站参加工作,当时有11个车站,该路段因山多路陡,机车牵引定位为450吨。”
上世纪70年代条件非常艰苦,火车靠烧煤产生动力,列车驶过留下一阵阵轰隆轰隆声响。当时条件差,蒸汽机车需要一名司炉工不停地用铲子添煤,跑一趟车,人都累得虚脱。到了上世纪80年代,火车头从美国KD7换成了国产建设型,牵引吨位变大了。上世纪90年代又从蒸汽机改成了内燃机运行,从烧煤变成烧柴油,那时春运,车厢里面塞满人,没有座位票的乘客只能睡到行李架上或凳子底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出行方式变得多样化,愿意坐绿皮火车的人越来越少,2009年5月11日“千岛湖—义乌”7104次列车发出了最后一列班车,开行近半个世纪的金千线客运列车在时代的洪流中退出历史舞台。但如今这条线路并没有被彻底废弃,每天仍有几趟货运列车在开行,承担着大宗物流运输的任务,特别是农夫山泉基地的铁路货运。
没有了绿皮火车,建德人就一直期盼着高铁的到来,随着2018年杭黄高铁的开通,建德迈入了高铁时代。从时速四十公里的绿皮车,到如今时速三百多公里的高铁,从轰鸣声震耳、冒着白烟的蒸汽机到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再到如今的“复兴号”动车组,在四十多年的坚守中,老铁路人李淳安见证了我市铁路运输多次发展与变迁。李淳安对记者感慨道:“作为一名退休的老铁路人,我感到这些变化足以展示铁路交通的质变,就像我们的国家一样,变得日益强大。”
借势高铁,建德展开颇具前瞻性的谋划和充分准备。布局高铁沿线经济带,投资百亿元建设产城融合的高铁新区,作为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承载之地。2022年7月5日,建德整合原有经济开发区(航空小镇)和高铁新区(高新园)两个产业平台,正式挂牌成立建德经济开发区(高新园),规划面积调整为195.52平方公里。同年12月,建德高铁新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建德经开集团有限公司股权进行整合,组建成立建德经开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自此,建德经济开发区牢牢扛起建德工业经济主平台、主战场、主引擎的发展重任。
同时,杭黄高铁也串起了黄山、千岛湖、新安江、富春江、杭州等世界级旅游胜地,已经形成杭黄世界级旅游廊道,身处其中的建德,着眼全域旅游,前瞻谋划,高招频出,创意满满。高铁开通当年,建德全年接待游客1117万人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
2025年,金建、衢建两条高铁将全部贯通,高铁建德南站和大洋站也将建成投入使用。一个县(市)有三条高铁,在浙江乃至全国也是很少见的,未来随着高铁网的联通,建德的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显现。
时光荏苒,存在60多年的金千铁路,见证了建德的发展,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如今作为一条货运专线,在悠扬的鸣笛中继续行驶着。而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建德正以全新速度驶向未来,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记者 魏思奇 孙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