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时报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3817
举报电话: 0571-647348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及时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

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整治如何破局
2024-05-29 08:07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但随之而来的是电动自行车违规上楼、入户充电和“飞线”充电等带来的消防安全隐患。

数据显示,80%的电动自行车火灾是在充电时发生的,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夜间充电过程中,而90%的电动自行车起火致人伤亡案例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起火直接原因多为充电设备出现故障导致燃爆,由于起火速度快、释放有毒气体等,容易造成居民伤亡。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的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今年南京“2·23”火灾事故更是造成15人死亡、44人受伤的惨痛后果。

明知隐患重重,为何屡禁不绝?

虽然电动自行车消防事故频发,重大事故的报道令人触目惊心,但部分市民为图方便心存侥幸,进楼入户、人车同屋、“飞线”充电等现象屡禁不绝。

居民不愿用充电桩的原因主要有四点:充电桩离家太远不方便,充电桩太少不够用或不能用,充电桩操作复杂太麻烦,充电桩收费不便宜。

“堵”是权宜之计 “疏”才是根本之策

南京“2·23”火灾事故发生后,各地纷纷引以为戒,大力开展了集中统一的专项整治。很快,楼道里停着的电动自行车搬走了,从家里接出的电线也收起来了。客观地说,专项整治是必要的,在一定时间内也有效果,但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问题,并不能保障长久,热度一过,很容易出现反复。专项整治暂时“堵”住了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和“飞线”充电的行为,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电动自行车停放难、充电难的困境。一位物业师傅告诉记者,如果不能更方便地停放和充电,在集中统一整治中被搬走的电动自行车,就随时可能回来。

好消息是,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4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部署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要求注重疏堵结合,完善配套服务和支持政策,大力推进充电设施建设、蓄电池以旧换新等工作,在加强安全监管的同时更好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浙江省也计划在今年12月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将电动自行车充停场所统筹纳入城市、村镇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建设计划,保障群众充停场所需求,并推动完善相关安全管理法规和标准规范。

“隐患不回家”建德开出治理“药方”

要想做到长效管理,就要解决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两个“痛点”。作为主城区的新安江街道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电动自行车“隐患不回家”专项行动,通过源头建设、数字治理和长效管控等措施,进一步规范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管理。

增位+降费,引导规范充停。结合居民意愿在有条件的小区新建电动自行车充停点位,并对部分点位进行改造,增加雨棚、监控和消防设施,同时对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位进行改建,实现充停一体。截至5月20日,市资投公司在新安江街道已完成了20个充停点位、200个充电桩的新建改建工作,新安江街道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总数超过3000个,极大地缓解了居民的充电焦虑。而且居民小区内新建改建的充电桩收费标准降至四小时0.5元,与民用电价持平。

人防+技防,杜绝安全隐患。结合“楼里微光”及“平安巡防”活动,整合网格员、物业、红管家、志愿者等力量,常态化开展巡查劝导,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探索借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完善监管,通过安装智慧电梯、智能充电桩、预警平台等“人防+技防”举措,持续推进管理。

宣传+执法,提升安全意识。开展电动自行车“隐患不回家”专项公益活动,把宣传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小区的楼道、电梯、户外电子屏以及居民微信群,实现安全提示时时见、处处讲,讲清危害、谈透影响、教会方法。同时重点排查老旧小区充停场所和消防现状,对公共通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充停行为进行整治,对长期占用充电设施的车辆进行清理,对不遵守电动自行车管理规范的依法处罚。

电动自行车“隐患不回家”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得到了多数居民的支持和配合。但要实现长效治理的目标,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常态化的部门联络机制形成治理合力,同时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自发”的治理机制。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下,电动自行车一定可以远离隐患,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责任编辑: 杨欢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