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建德人民紧跟新中国成长步伐,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推动建德大地改革潮涌,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成就见证人民奋斗,成就辉映时代变迁,市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系列主题报道《七十五载前行路》,沿着75年来建德人民开拓的创业之路、发展之路、改革之路、创新之路,全面展现75年来建德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彩篇章,鼓舞奋进力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奋力谱写“幸福宜居之城、文旅共富样本”新篇章。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记者沿着白小线,追溯这条见证了新安江水电站建设与发展的道路,感受着这条道路所承载的历史与未来。白小线,不仅是通往新安江水电站的交通要道,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发展之路。
白小线建德段起点白沙,终点岭后(与淳安交界处),全长11.753公里,建成于1960年,与新安江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时间同年,此前它是一条通往新安江水电站的施工道路。
国网新源集团有限公司新安江水力发电厂运行维护部主任卢江回忆说,新安江水电站1957年开工建设,在建设最高峰时期,有两万多名建设者住在汪家地段,每天早上开工就沿着白小线(当时还只是一条土路)走到建设工地,晚上收工依然沿着这条路走回住地,并且提出了“365天不休息”的建设口号。三年的建设时间,建设者们不知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走了多少趟。
自1957年开工建设,到1960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新安江水电站以其雄伟的身姿,屹立在新安江畔,成为中国水电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当时浙江省的电力短缺问题,更为周边地区特别是上海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能源支持。六十多年来,新安江水电站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升级,其发电量和运行效率显著提升,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曾撑起华东电力半壁江山的新安江水电站,装机容量占比已不到华东电网的1%。但新安江水电站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也成为建德人介绍家乡时的一张金名片。
走在白小线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们,为国家的水电事业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白小线由于运营时间较长,历经过多次大中修,并于2008年改造为三级公路。如今,它是建德市区通往农夫山泉厂区、新安江水电站、千岛湖风景区的唯一公路,见证了“有点甜”的农夫山泉如何从一个小工厂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水产业企业。
建德人在介绍家乡时,总是会提起农夫山泉。1996年9月,农夫山泉的前身新安江养生堂饮用水有限公司在建德成立。位于新安江水电站大坝脚下的农夫山泉生产基地,承担着每年生产超30亿瓶农夫山泉的重任,也是建德建设百亿级产能、十亿级税收的全球高端饮用水和饮料产业基地的水经济样板。
今年年初,农夫山泉与建德市政府就“农夫山泉建德饮用水及饮料综合产业基地项目”签署投资协议,这一项目的签约,不仅是农夫山泉优化布局、壮大产业规模的关键一环,也是建德坚持龙头引领、做强产业基地的重要一步。项目预计将进一步推动建德打造世界级水产业基地,带动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
白小线,这条通往新安江水电站与农夫山泉工厂的道路,一次一次承担起历史发展的重任,它见证了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与发展,又见证了农夫山泉从一个小工厂成长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水产业企业。怀揣两张金名片成长起来的建德人也续写着建设者们奋斗奉献的动人故事,继续传承新安江水电站的“三自”精神,并依托优质水资源和品牌效应,推动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设“宜居建德”的目标而努力。
(记者 岳璐 舒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