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镇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3817
举报电话: 0571-647348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乡镇风采 > 三都镇

微信扫一扫分享

来料加工“小产业” 铺就“家门口”共富路
2024-02-21 08:33

近年来,三都镇以党建为引领,将来料加工产业纳入共同富裕的大场景中去谋划,通过强化信息对接、分层组织培训、创建共富工坊,推动来料加工产业成为低收入农户增收和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记者在位于三都镇新和村的新星伞架共富工坊看到,十几名工人分工制作伞架的各个部件。这是一家以承接新星伞架公司伞架零配件制作业务为主的来料加工式共富工坊,占地面积220平方米,由村集体闲置房屋改造而成,主要加工伞架、食品罩、婴儿罩等。简单的手工操作,按件计酬的结算方式,让村民们很是满意。

在新星伞架共富工坊干活的新和村村民马海宁,每个月收入有三四千元。别看马海宁头发花白,手上的活计却一点也不慢,打铆钉、串伞架,一分钟不到,一个半成品雨伞就完成了。像马海宁这样,年过古稀仍在做手工活的,新星伞架共富工坊还有20余位。这些留守老人,大多没有经济来源,农闲的时候在“家门口”做点手工活能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富足不少。

此外,这个离家近的“零工市场”也受到村里妇女和宝妈的欢迎,她们在新星伞架共富工坊里兼顾了“钱袋”与“后代”。新和村村民崔巧连说,自己家离新星伞架共富工坊比较近,在这里干活既方便又自由,计件干活每天能赚一百五六十元,一个月大概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在镇村两级的牵线搭桥下,新星伞架共富工坊还在周边多个村设置了来料加工点,提供送物料上门、成品回收服务,尽可能地为更多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形成以“党建红”引领“巾帼红”,以“工坊搭台”撬动“村域共富”的美好景象。新星伞架共富工坊负责人宋竹君说,刚开始的时候,共富工坊的规模较小,也就二三十个人在做,随着规模慢慢扩大,现在已经有120多人了。除了新和村,三江口村、三都村、马宅村也都有加工点位,方便了当地的留守老人、妇女和残疾人就近干活。

为了帮助年纪较大、行动不便和住得偏远的村民,新和村两委安排了专员提供“一对一”物料和教学送上门的服务。这是三都镇联合市制伞协会,建立健全标准化规范,制定《新星伞架共富工坊管理手册》和《制伞品牌培育规划》,并对新星伞架共富工坊的运营相关工作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定量管理,推动共富工坊高效运行的又一举措。

新和村村委会副主任、新星伞架共富工坊技术员方启明告诉记者,共富工坊为村里的留守老人提供“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的机会,同时鼓励妇女走出家门再就业,还为村里残疾人开展送物料上门服务,让他们在家里也能挣到钱,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一份保障。

目前,新星伞架共富工坊已累计发放报酬640余万元,为新和村低收入人群提供了一份“安心”的保障。新星伞架共富工坊的成功运营,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拓展生产空间、降低用工成本提供了实践样本。新星伞架共富工坊建成一年来,三都镇其他10余家伞架公司先后在19个行政村连续投产共富工坊,伞架组装生产环节的成本下降高达21%,带动了一大批企业参与共富工坊建设。

来料加工一直以来都是推动低收入群体,尤其是留守老人、妇女和残疾人“家门口”就业的有力渠道。近年来,三都镇对标省市“共富工坊”相关工作要求,聚焦“扩中提低”,在推进“链组党建”的过程中同步谋划共富工坊点位建设,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来料加工产业发展,加强合作共赢,着力打造具备规模、区域集聚的低收入农户增收平台,从而抓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感知的共富成果。

三都镇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该镇预计打造3个像新星伞架共富工坊这样的工坊,提供200个左右的就业岗位给周边的低收入农户,促进农户增收,实现共同富裕。

(记者 朱艳)

责任编辑: 杨欢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