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3817
举报电话: 0571-647348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周边

微信扫一扫分享

“娘家人”如何成职工贴心人?这件事浙江干了3年
2021-05-31 15:59 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5月3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钱祎 通讯员 周啁)工会干部在一线车间劳动是什么样子?

今年是浙江省总工会组织开展“当一周工人、体工会初心”活动的第3年。省、市、县三级总工会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已有4000余人次工会干部下沉到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5月下旬,记者跟随省总工会的“工友”们来到位于杭州市临安区的浙江聚弘凯电气有限公司,进行为期一周的劳动,体验工会干部怎样当工人,看他们如何带着新思考在实践中为企业和员工排忧解难。

同吃同住同劳动

到一线去和工人交朋友

进工厂、入车间的第3个年头,工会干部们轻车熟路。

走进省总工会财务部副部长林强工作的装配车间,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时值初夏,车间里没有空调,只有大功率的风扇呼呼地吹,嘈杂的机器声交织着空气中的机油味,让人站立不久就感到闷热头晕。

相比第一年干一会儿活就累得直不起腰,现在的林强虽然汗流浃背,但明显得心应手。同样的一身蓝色工作服,面色红润、精神干练,不仔细分辨,还真看不出谁是老师傅,谁是一个星期的“临时工”。

第一天上工,与林强年龄相仿的工人李超就成了新来男工的师傅。“走,我们负责把配电柜装好。”说话间,李超带着大家来到班组。眼前,工人们正蹲坐在不及小腿高的马扎上,将成堆的零部件分类装配,他们身后整整齐齐地码着安装好的电缆夹。

坐下后,一干就是半天。大家再次直起身来时,屁股硌得生疼,腿也直打哆嗦,但看到一旁堆放的劳动成果,内心是满满的成就感。

在这一周时间里,工会干部和工人们白天一起上班、一起吃饭,晚上住同一个宿舍,聊工作、聊家庭、聊孩子,几乎无话不谈。

工友之间,交流真挚朴实,朝夕相处最容易培养出深厚的感情。

林强给配电柜装配零部件,一手握钢板,一手拧螺丝,一不小心就可能弄伤手。李超看他弄得慢,干完自己的活后总会帮他一起干。看到工友技术过硬,一个接一个,林强打心眼里敬佩。

“我们体会到工人的辛苦、劳动的伟大。”林强从前并不觉得在车间当工人有什么难,但体验当工人后,他的想法早已转变,不仅内心有触动,思想上也受到教育,“和工人朋友同甘共苦,情感融为一体,才能更尽心尽力地为他们办事。”

有了充分信任,互相间都愿意说一些掏心窝子的话。干完一天活,哪怕胳膊酸疼,林强也要“趁热打铁”四处走访,尽可能通过多渠道和工人们交朋友。

3年里,林强和同事们帮工友的孩子解决过上学问题,帮工友介绍过对象,还帮工友咨询过创业政策等。在他们心中,自己早已融入工人、成为工人。

在3年前启动“当一周工人、体工会初心”活动的动员大会上,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才方曾问过工会干部们一个问题:“你们手机上有几个工人朋友的联系方式?”

当时的林强打开手机,一直滑到通讯录最后,也只零星翻出几个找他办过事或咨询过情况的工人名字。他顿时惭愧不已:做职工群众工作,连这个群体都不够了解,靠“拍脑袋”想出来的政策能好吗?服务能做到人家心坎里吗?

而现在,林强打开手机通讯录给记者看,仅仅这3年,他已经新交了30余个工人朋友。这些朋友不只是当一周工人时短暂结交的工友,也是他长期会主动问候、联系、关心的对象。有空时,他还会常去车间走走看看。

最新的一个电话号码,就是李超的。直到林强离开车间的前一天,工会干部们召集工人代表开车间交流会,李超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惊讶不已:“以前我觉得工会干部离我们有点距离,没想到现在会成为好朋友。”

走出车间的林强,也在他的日记中详细写下了工人们的诉求与期盼。他要把这些内容带回去研究,作为下一步开展工作的最鲜活素材。“工会干部本来就是工人最亲密的‘娘家人’。”他这个“娘家人”,如今已跟工人们打成一片、心连在一起。

企业难处我们帮

带着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5月19日晚6时许,已过下班时间,但浙江聚弘凯电气有限公司车间里热闹非凡。

白色的照明灯亮起,小板凳一搬,工友们就地围坐,形成了一个小型“课堂”。大家之所以热情高涨,是因为当天全国劳动模范叶金龙要来。

叶金龙来到工人们中间,娓娓讲述自己深耕电线电缆检测行业30余年的故事。没有了白天的机器轰鸣声,车间里分外安静。叶金龙是在临安本土成长起来的高技能产业工人。长年以来,他凭着一股钻劲,从对电线电缆一无所知到驾轻就熟,成为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技师,如今还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衔人。

他的故事感染着车间里的每一个人。讲到生动处,不时有工人举手提问:“叶师傅,你练技术有诀窍吗?”“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现在收徒弟吗?”

“叶师傅是我们特地请来的。”看到眼前热闹的景象,省总工会保障部副部长夏宁告诉记者,这是工会干部们敏锐捕捉到的企业需求。

原来,工会干部在走访聊天中了解到,该企业有一个区级高技能人才(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企业负责人汪兴旺有一个烦恼,虽然企业当前发展较快,各方面情况都不错,但产业工人的能力水平仍有欠缺,亟需进一步提升。

“你们缺的,我们来想办法。”得知企业的这个需求后,夏宁第一时间想到了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叶金龙,于是真诚邀请他来为企业上一堂课。

“老叶,我们不讲虚的,就实实在在把你的本领和经验教给大家。”“好!”叶金龙不仅一口答应,还决定将自己的工作室与企业工作室结对,助推企业向省级创新工作室冲刺。

汪兴旺没想到,工会干部们不仅来车间与工人们交了朋友,还能真正带动企业发展。

“活动进行到第3年,我们要把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到为企业办一批实事上。”夏宁说。

与时俱进,每年活动的内容都十分接地气。今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工会干部们带着聚焦非公有制企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课题,不光要干活,更要深入了解企业工人的思想状况、素质技能提升诉求、主人翁地位落实情况以及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形成对策建议。

当工人的一周时间里,工会干部们很忙。他们利用每天下工后的时间,与大学生创业代表、农民工代表、获得股权激励的职工代表以及技术工人代表等一对一访谈,一方面要向职工普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要听取职工对这项改革的认识与诉求。

3年来,省总工会每年都要收集各小组调研报告,总结活动情况,梳理出共性问题,将建议形成具体方案反映给相关部门。借助多方合力,一批省级层面的新政策陆续推出:

调整职工疗休养政策,工会每年组织一线职工参加疗休养活动;

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每年出资1000万元专项资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参加大专以上学历培训和高级工以上技能提升;

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帮助1万名困难职工接受专业技能培训;

……

“通过对职工群众获得感、满意度等调研,我们发现子女上学、医疗互助、疗休养这3项关注度较高。”省教育工会副主席李茜说,过去调研很难这么深入,一些政策与企业、职工的真正需求“脱节”,现在走进了车间、走进了群众,政策制定越来越“零距离”。

转作风赢得认可

在企业生产一线长才干

今年,108名省总工会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干部分三批进驻企业前,单位再次重申纪律:身份保密,不讲职务职级,在车间里都是普通工人。

但一相处,不少工友就发现有些“师傅”一看就不常干粗活。被工友“识破”时,李茜有点不好意思。的确,她和许多工会干部一样,大学毕业后到机关工作,以前基本都待在办公室、空调房,和电脑、公文打交道,哪怕去基层调研,也没这么长时间、高强度地扎根一线劳动。

“当工人不是目的,而是要转变工会干部的作风,推动他们到企业中去、到工人中去,把在一线的感想感悟融入工会工作中,转化为服务职工群众的扎实举措,这才是我们的初衷。”张才方一直在思考:新时代的工会干部应该是什么样子?要打造一支怎样的队伍?

随着工会改革不断推进,“当一周工人、体工会初心”活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逐渐走向深入,工会干部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不断增强,工会工作越来越有活力。在今年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他们把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

工会干部们白天工作8小时,晚上也没闲着。他们利用宿舍多人间的优势,经常组织夜谈。10余平方米的宿舍,就像一个小沙龙,有人趴在上铺,有人搬来小板凳,还有人盘腿坐在床上,只要一有空,他们就会聚在一起交流一天的感受。

今天跟工友聊了什么?做了什么?有哪些感想?有什么困难?职工有什么需求?企业有什么瓶颈?你一言我一语,一些自己想不明白或朦胧的想法在交谈中碰撞,思路愈加清晰明确。

为防止这些想法昙花一现,每位工会干部不仅平时常备笔记本,一周结束后还要将碎片化的想法、感受和思绪整理成报告,在总结大会上发言交流。

从旁观者变成亲历者,他们转换视角,在工作中不由自主带入“工人”身份,做决策时也有了“如果站在车间里的是我,会怎么想”的念头,新时代工会干部的形象生动树立起来了,各级工会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工会干部要在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在企业生产一线、在与职工群众相处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使工会工作的重心始终着眼企业、着眼工人。”张才方告诉记者,近年来,工会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大多缺乏一线工作经验,这样的活动已成为各级工会锻炼和培养年轻干部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他们真的会干活吗,还是做做样子?”“有没有手忙脚乱,反而给企业添麻烦?”当3年前工会干部们第一次走进一线车间当工人时,有人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

正是不走过场、不浮于形式的态度,赢得了企业主和工友们的认可。“我们有心融入,企业主和职工群众真心接纳,会发现有很多共同话题。”在一次次基层锻炼中,李茜等工会干部们胆子大了、嘴皮子利索了,业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一些原本认为工会作用不够大的企业主和工人,也在与工会干部的日常相处中改变了看法。离开浙江聚弘凯电气有限公司时,汪兴旺坚持将工会干部们送到大门口。“你们今后要常来,多给我们指导工作。”他连连要求。

面对面、心贴心,“娘家人”已真正成为企业和职工的贴心人。

责任编辑: 孙芷翊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