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举报电话: 0571-647348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金洲(中)
2019-04-01 10:11

溪东在避暑岭以北。这里原是顾姓人家的居住地,所以叫顾村。

元朝未年,淳安人王旻三从家乡聚壁(今属富文)来到顾村,见这里“山川毓秀”,就有在这里定居的意思。回去后,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家人,家人同意了。次年,王旻三带着哥哥王旻二一起来到顾村,在顾村的下首择地而居。哥哥王旻二住溪的西面,弟弟王旻三住溪的东面。后来,两房王氏各自成派,其中溪东的一支还分迁到大洲。

明永乐年间,溪东溪西两房王氏各自都已繁衍成“烟火数十家”的村落,他们也各自修建了祠堂。溪东的王氏宗祠叫“凝秀堂”,意谓“以山川之钟毓,凝子孙之俊秀”。虽然溪西溪东各自成派,但毕竟还是一家,每年正月十五上元节,是两村“联欢”的日子。先是两村各出一灯队,在村前的田野中巡游,那场面是“笙歌作队,童叟遥观”。最后,两支灯队齐聚到溪西的王氏祠堂里,喝酒分肉。第二天,西溪人又到溪东王氏祠堂里喝酒分肉。

联结两村的,是一座木桥,后因木桥常被洪水冲毁,经两村商议,在溪上建起了一座石桥。这座石桥,后来成了“西东八景诗之一”:一桥虹驾:

西水淙淙西复东,卧波桥影宛如虹。

往来不用褰裳涉,却胜当年郑国风。

溪西的后山上盛产靛蓝草,是提炼靛青的好原料。明朝年间,溪西王克肖利用这些资源,提炼靛青,销往杭州等地,因此发了财。

山上的靛蓝草毕竟有限,远远不够用,王克肖就在后山上开出一畦畦的山地,大量种植靛蓝草,提炼靛青的大缸也遍布村前村后。王克肖也成了大洲源中屈指可数的大财主之一。

有道是“富不过三代”。王克肖有两个儿子,大的叫王金宝,小的叫王银宝,因从小生活无忧,加上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养成了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毛病,长大后,吃喝嫖赌样样都会。王克肖辛辛苦苦创下的一份家业,很快就败在了两个儿子的手上。至今,溪西、溪东王家还以王克肖父子的故事教育后人——只有勤俭,才能持家;创业难,守业更难……

避暑岭外,有个东西向的长坞,是大洲源通往长宁源的通道之一。旧时,坞中有大小七座石桥,人们就把这个长坞叫做七坞,翻过七坞后的七岭,就是长宁源中的汪家。

七坞原是洪姓人居住的地方,所以又称洪溪。元末明初,风水先生谢筹,从余姚辗转来到建德下涯,然后又溯大洲溪而上。在洪溪逗留时,见这里是个可居之地,就把脚收了起来,不再四处行走,他就成了七坞谢氏的始迁祖。

七坞谢氏是东晋名士、政治家谢安的后裔。谢筹是个读书人,但终其一生,都未取得功名,平生以代人写书信、替人看风水为生。他之所以选择七坞为落脚之地,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正值蒙汉争夺天下,山外较乱,而七坞是个很好的避世之地。

七坞口土地平阔,溪流蜿蜒,一直以来就是金家的居住地,故称金家。金家不知始于何时,又终于何时,现在的金家早已没有了姓金的人,村里人大多姓刘。由于宗谱的丢失,刘家也不知何时从何地迁来,只是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

说当年村里有个金道士,自恃道法高强,四处作法,甚至作到土地公公的头上去。土地公公一怒之下,把仙杖往村口的河道里一戳。这下可坏事了,河道里的水四处漫溢,不仅冲毁了大片粮田,还把整个金村冲得一干二净,金村人只得另寻别处安身。

金家有个姓刘的长工,他没有随金家搬走,而是选择留了下来,因为他知道,金家虽然被水冲得一塌糊涂,但那片成为沙洲的土地还是好的,如若稍加整治,绝对是个养人的地方。他就在溪边搭了个茅棚,把家安了下来,开始了他艰苦的创业。

有付出,终归是有回报的。这个姓刘的人终于在沙洲里整出了一块好田,凭着他的勤劳,让全家人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很多年后,刘家成了这里的主人。

为彻底治理水患,刘家人齐心协力,在村外的溪沿筑起了一道高高的田塍。为了让田塍更牢固,他们还在田塍上种了大量的树木,以黄连木为主,间有几棵樟树、梓树。现在,这些树都已长成了参天大树。一到秋天,金黄的黄连木与深绿的樟树、梓树相间相映,成为村口一道特别的风景,这道田塍也被人称为“玉带塍”。

刘家人吸取了金道士的教训,他们在田塍上修建了一座土地祠,把土地公公请到田塍上,四时致祭,让他保佑全村人的平安,保佑玉带塍外一百多亩土地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金村外也有个东西向的长坞,因坞中遍长枫树,人称枫树坞,坞的另边就是莲花薛上。可惜的是,坞中的枫树都于上世纪中叶被砍伐殆尽,只留下一个美丽的名字让人怀想。枫坞口是个以潘姓人为主的小村落,叫潘村。潘村人守着村口的那片粮田,过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未完待续)沈伟富



责任编辑: 黄倩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