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3817
举报电话: 0571-647348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时政要闻

微信扫一扫分享

赶一场“文化乡集” 建德让基层文化阵地从“建好”走向“用好”
2023-09-13 08:43

近期,围绕“千万工程”县域破题的主题,浙报集团杭州分社与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推出《2023对话2003 瞰“建”万千美丽》专题。本报现对专题报道进行转载。

这个夏天,“村超”“村BA”很火,线上观众场场爆满、吸粉无数。一场村级比赛,为何能引爆全网沸腾?

究其根本,还是归于广大人民群众都有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此同时,逐渐完善着的足球场、篮球场为代表的基层文化阵地,构成了群众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最小载体。

有需求、有载体,乡村文化一定会火吗?其实不然,因为中间还差一环,就是要让文化阵地的空间属性,活化成精神属性,真正用到老百姓的心里去。

过去十年,浙江一直走在基层文化阵地培育的探索路径中,累计有农村文化礼堂超2万家,还有各类农家书屋、文化驿站、精神文明实践站等。而如今摆在眼前的,是各类基层文化阵地如何从“建好”走向“用好”。

从市场来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开始进入乡村,以专业化的团队运营填补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专业空白。但市场毕竟是逐利的,不是普惠的,对于相对政府补助力量不足的区县,何以自救?

获评全省首批“文化礼堂建设先进县”的建德,在浙西山区尝试蹚出一条新路子——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对其它基层文化阵地进行有机整合,以“空间微改造、活动办专业、功能模块化植入”的方式打造“文化乡集”。

(一)

“文化乡集”只是简单的阵地集合?

十年时间,浙江乡村建起了超2万家的农村文化礼堂,做到了几乎村村有礼堂。各个礼堂内灯光音响、舞台、展示窗口、服务窗口一应俱全,可就是没有了从前村民赶着看板凳戏的热闹。包括文化礼堂在内,建得又新又美的农村文化阵地,为什么总有不少经常关着门?

其中原因很多,大多集中在几个问题上:一是运营管理上不完善,很少有阵地配有专人运营,并提供24小时服务;二是文化空间功能过于分散,服务各有侧重却也分散了热度;三是文化活动未能紧跟群众需求,能够给予更为专业、更为高品质服务的文化人才不够多。

千头万绪中,建德抽出一线,从整合开始破题。建德市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认为,农村的文化阵地很多、功能很多,但老百姓用不起来,“归根到底,还是文化阵地的实用性,专业化程度太低,满足不了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

因此,建德提出打造“文化乡集”。“文化乡集”不只是简单将各类阵地进行集合,冠之于统一署名。它的核心还在于找到群众真正的需求,进而配置功能。

临近秋季,作为杭州最大的柑橘主产区,三都镇的农户们又开始为大面积柑橘上市做起准备。即将迎来收获,老百姓越忙越高兴。农忙稍有空闲,他们就会去邻近松口村的三都集镇上“赶集”。原来,开设在三都文化礼堂内的“文化乡集”,每周定期有婺剧、书画、乡村音乐的教学和展演活动,大家上街采购物资和生活用品,既能赶市集,也能赶文化的“集”。

有买卖空间、有便民服务、有演出可以看,这些都是农村群众的需求,那也就是农村文化阵地功能整合的方向。

其次,农村文化阵地功能不只是点,更应是网,也能释放大能量。

“点状的服务是有限的,但如果根据特色形成文化服务共享圈,能量就是巨大的。”建德市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说。依托“文化乡集”的主阵地,建德筛选40个中心村、特色村,将其文化礼堂等农村文化阵地作为“红细胞礼堂”,按照“一乡一方案,一集一特色”的目标打造“文化乡集”,同时联动由“文艺村长”领衔的“文艺学堂”,让基层文化阵地成网,目标是将优质的文化服务辐射建德全市229个行政村的家家户户。

以全国文明村——乾潭镇下梓村文化礼堂为例,其作为“红细胞礼堂”,打造了下梓“文化乡集”,与周边前陵村的孝文化,王岩村的数字花卉产业和安仁村“共富联合体”实践,组建起了文化共享圈。这样一来,圈内的村民不仅能在本村享受到文化服务,还能去其他村赶更多的“集”。

(二)

整合后的“文化乡集”如何火起来?

经过功能上的有机整合,“建好”的基层文化阵地可以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但距离“用好”,还需要有吸引力,也就是要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把他们请进门,让基层文化阵地“大门常开”“活动常有”“群众爱来”。

新时代农村群众喜爱怎样的活动?贵州“村超”和“村BA”火爆全网的案例,可做分析。

火了的“村超”,实际是榕江(三宝侗寨)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榕江县当地村民素有“会说话就唱歌,会走路就踢球”之说,且有80多年的足球历史沉淀。可见用好村里深厚的体育渊源,是前提要素。另外,“村超”策划者之一、榕江县足协副主席杨亚江也表示,将这次出圈的经验,归功于走了“群众路线”。

综合贵州“村超”爆火的经验来看,乡村文化活动要打动人心,势必要深耕地方特色,走“群众路线”。而建德“文化乡集”的诞生,也是基于这两点。

在深耕地方特色上,建德“文化乡集”的活动,都因地制宜贴标签。

谁能想象,农村文化礼堂里配有卡丁车跑道?在寿昌镇桂花村,就是现实。寿昌镇桂花村村委书记蒋益民说:“桂花村紧邻着航空小镇,很多游客都是奔着低空旅游项目来的。这类游客年轻,喜欢刺激的项目,所以我们村也配套了卡丁车跑道,在农文旅发展中丰富村里可体验的活动。”

不只有桂花村,建德229个文化礼堂都按照自己的“文化基因”和场馆特色,加注文艺、培训、红色、书香等六大类“礼堂标签”。“标签就是方向,农村文化阵地要真正用好,还是需要找准自己的活动特色。”建德市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说。

在走“群众路线”上,建德以供给侧改革,打造老百姓真心想赶的“集”。也就是说,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什么,“文化乡集”里就配什么样的活动和功能。

临近傍晚,航头镇大店口村的“文化乡集”又热闹了起来。年轻人赶着来打球,老年人坐在一旁来看球,回荡着欢声笑语。

“之前,我们通过‘基层文化服务协商机制’,以村或片为单位进行走访。周边村民和企业员工都提出想要有饭后娱乐运动的场地。所以我们就对文化礼堂的室内空间进行了分区的功能改造,设置了健身、音乐、娱乐的空间,同时对文化礼堂周边一些闲置的场地进行改造,建了篮球场、羽毛球场并配有灯光、安全护栏、观众椅等设施。”航头镇相关负责人说。现在,航头“文化乡集”里每天晚上都聚满了村民,每逢周末周边企业的员工都来约场赛。

除了航头镇,建德联合市文广旅体局、文联、传统文化促进会等体制内外的文化力量,进行文化“大菜单”整合工作。今年一季度,建德就形成了97个大项、467个子项的文化清单。该清单作为建德群众点单、部门赶集,把文化服务通过文化乡集实现“精准落地”的群众基础。

(三)

人人赶“集”、人人参与能否走进现实?

要真正用好农村文化阵地,不仅要有精准的服务功能、丰富多彩的活动,还需要有专业的人。有了人,才有“集”;有了人,才会“赶集”。

按此逻辑,建德探索“用好”基层文化阵地的路径进一步完善——

山区乡村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人口相对密集、需求相对集中、基础配套相对完善的中心村,一类是位置偏远、人口稀疏、老龄化严重的小村。针对第一类乡村,建德建起“文化乡集”,把服务做到极致;针对第二类乡村,建德就选派“文艺村长”,把文化服务送进村,也能把村民带出来去“赶集”。

选派“文艺村长”,建德从去年就已探索。2022年,建德通过整合文艺、文明、体育等人才资源,邀请省市文艺能人、乡镇文艺乡贤、农民草根文艺爱好者等,组建了首批“文艺村长”队伍。当年,一行78人就走进乡村,开始了文艺教学之旅。

在杨村桥镇长宁村的文化礼堂,我们见到了“文艺村长”王国光。他来到长宁这个小山村后,王国光做得头一件事,就是组一支时尚走秀队。每周一三五,他们都会在长宁村文化礼堂的舞台上练习形体舞。

“123……定,摆Pose。”“好,转身,跟着节拍继续走。”……

“别看队员们都是老人,但他们练习起来一点都不逊色。”看到老人们神采奕奕的模样,王国光心里也有着说不出的成就感。

今年,王国光又把队伍扩到了杨村桥集镇,组建了杨村桥“掌勺少女2023”形体女团,有队员40人。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也爱上了去集镇赶一场文化的“集”。

不只是王国光,每一位“文艺村长”在进村后,都会开设固定的文艺课堂,也会在村里组建乡村文艺队伍,并对其中骨干队员进行“师带徒”定向培养。截至目前,建德已组建了288名乡村文艺骨干梯队。

在“文艺村长”的感染下,爱上“赶集”的不只有村民,还有在村创业的年轻人。他们一边“赶集”,一边探讨着乡村文化产业的未来可能。

每月一期的“更嗨”宣讲小剧场几乎场场爆满。有趣的是,来“更化创意社区”的“赶集”的,都是年轻人,也大多是在此创业的优秀青年。

“比起综艺节目里的脱口秀,我更爱看小剧场的脱口秀宣讲。大家用年轻人的方式,说着熟悉的事,有趣多了。”更化社区创业青年、方顺和南宋御菓负责人汪芷伊说,“除了宣讲,我们也在交流和分享里,互相打开彼此的创业思路。”可见,相较于其他“文化乡集”,“更化创意社区”更像一个创新孵化器。据统计,该“文化乡集”内已入驻的40余名“社区轻创客”,累计带动这边村民增收470余万元。

当老百姓都爱上了赶文化的“集”,获得的不只是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新时代精神文明生活幸福感的提升。

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人人赶“集”、人人参与的乡村文化氛围,将成现实。

(潮新闻 应陶 卜金 叶阳)

责任编辑: 唐添琪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