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讯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教育资讯

微信扫一扫分享

一位中国母亲眼中的美国教育
2013-01-17 16:19

从美国小学生作文开始

我丫头毕业是10岁(6岁开始上学的,4年小学)。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

我丫头现在初3.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呈现在眼前的美国教育。面对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美国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口号,谁都不陌生。这究竟是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的深刻认识?

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这句话天天教育工作的人都说)

美国小学给我8岁的丫头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8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我老公不以为然)

当我牵着6岁的丫头登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她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多少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我和老公决定给丫头送私立读小学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我们租的房子在市区,美国和中国相反,市区的公立学校校风不好。

开学的第1天,老师就告诉我们:学校里有给孩子准备的电脑,但是可以自己带手提来学校。现在我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老公在2、3个月前就已经从同事那里给丫头买了个苹果的小号手提!

直到我把丫头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3年级以前,丫头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在开学前,报名的时候,一个会中文的老师给我丫头做过个测试。)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丫头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丫头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一个学期过去了,把丫头叫到面前,问美国学校给她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她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舒服!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丫头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丫头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常叫我带她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她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丫头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这是谁的主意,丫头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那时我丫头9岁,小学3年级)

我一时语噎:真不知道让一个9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9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觉得一个9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丫头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丫头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国内读大学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吧?!

不久,丫头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丫头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饺子是文化吗?

饺子?文化?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丫头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没少下功夫,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丫头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她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丫头,别只是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丫头,很快就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老师的评语我看不懂,我是打入电脑,翻译出来的)

丫头读书算好学生的,她的学校是5年制的,她跳了一年,4年毕业的,那一年,我妈妈也刚好来美国看我们。4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师正是在是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0岁的丫头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丫头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就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丫头的老师弗丝女士: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我上小学时,可没少背课文,没少背教科书的要点。

弗丝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这段话我是按照我自己的方式说的,因为老师的英文我听不很懂,我英文烂哇)

我常常想我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我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

开家长会的那天,我没有忘记带上笔记本和两支笔,参加家长会和参加各种考试时一样,一定是两支笔伺候,以防不测。在中国,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讲的话,我都要记在本子上,争取一字不漏。我相信,老师的话是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所以我一定要记录得很完整,就是我英文写不好,但我会努力在脑子里翻译初中文,再记录下来!

开家长会的那天晚上,我和老公提前赶到了孩子的学校,走进会议室一看,气氛有些别样。会议室里又是气球又是彩带的,不像是家长会,倒像是开联欢会。

尽管心里直犯嘀咕,但心里又想,这不是在美国吗?遇到什么西洋景也就不奇怪了。美国佬什么花样不能搞啊,思维方式不一样嘛。

班主任弗丝女士已经在会议室里等候了,见到每一个孩子的家长进来,都是带着微笑,一阵寒暄,忙得不可开交。人来得差不多了,班主任走到前面,宣布会议开始。

这时我才发现,孩子们也和家长坐在一个会议室里,而且老师也丝毫没有让孩子们退场的意思。我有些不解,这不是家长会吗?怎么也让孩子在这里呆着!一会儿要是谈起孩子们成长中的问题,难道就让他们当面听着吗?美国佬这是什么路数啊?不是尊重所有的个人包括孩子的人格与隐私吗?

班主任弗丝女士是教育学博士,特别喜欢她的那种作为教师的职业性微笑,这种微笑不仅给你一种平静和安全的感觉,而且给你一种信心和鼓舞。当年丫头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征求她的意见,是让孩子进美国的普通小学,还是让孩子进私立学校?她带着微笑却不容置疑地说:请相信孩子的语言能力,你们不要担心他的英语,要担心的恰恰是他的中文。

我来美国后,和家里打电话,无论是妈妈爸爸还是叔叔阿姨,都问:丫头读书咋样,你感觉中国教育好还是美国教育好? 我只这样回答:不是哪里好不好,它就是不一样!!

作者李子,2004年移民美国

籍贯建德

责任编辑: 翁校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