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宣转载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微信扫一扫分享

改革开放看嘉兴丨三次“海宁会议”吹响改革开放号角
2018-12-04 14:20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改革开放看嘉兴丨三次“海宁会议”吹响改革开放号角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沈烨婷 通讯员 沈鑫

40年,弹指一挥间。

改革开放,给嘉兴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留下了日久弥新的故事。

站上新的起点,我们选择了十个人、十件事、十本账、十座地标。

回望这些人、这些事、这些地标,曾在嘉兴大地上留下怎样坚实的印记。

人是万物的尺度。在我们的报道里,这些人既杰出又平凡,这些事既宏伟又细微,这些岁月既绚烂又日常。

其实,每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同行者、见证者、受益者。愿我们的笔尖和镜头,能带给你回望的温暖和前行的力量。

近日起,浙江新闻客户端嘉兴频道推出《波澜壮阔40年 改革开放看嘉兴》栏目,敬请垂注。

唯有改革,才有动力;唯有开放,才有活力。

40年来,作为红船起航地的嘉兴,奋力书写改革开放的嘉兴篇章,创造了跨越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唤起了嘉兴经济繁荣的勃勃生机。蓬勃发展的背后,绕不过三次“海宁会议”,也绕不过三次“许村会议”,这些会议解除思想上的束缚,让创业者轻松上阵。

1985年,平湖县黄姑镇就有92家乡村服装厂。 摄影 杜镜宣

第一批“乡镇企业”崭露头角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对嘉兴来说,1983年,就是这样的特殊年份。

这一年的8月12日,湖州、嘉兴这两座城市撤地建市,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嘉兴这座千年城市迈上崭新的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嘉兴迎来第一个经济发展期。

1983年秋,《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一文,报道了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的事迹:搞奖金制度,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职工收入“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大大激发了职工积极性。是年,衬衫厂产值达1000多万元,在唤起改革的热情里,步鑫生这个裁缝出身的厂长走到了时代的镁光灯下。

同一年,在海宁市许村镇荡湾村的几间旧瓦房里,50岁的村民沈咬荣联合15户农户共同办起了海宁市第一家联户企业——荡湾村联合纺织厂。当时,全厂只有3台二手木机和不足9000元的集资。

无独有偶。在嘉兴市田乐乡,54岁农民汝金生和同村的汝掌生两人,用500元钱从外省买回了两台二手铁木织机,在家织起了头巾纱。

与此同时,在桐乡、在嘉善、在海盐、在平湖……同样的激情一样迸发,“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成为后来人们对这一时期的经典描述。

1985年,嘉兴市区中山路“两桥一路”通车典礼。

千家万户织机响,致富的强烈渴望犹如奔腾的地火,迅速燎原。以家庭工业为代表的第一批“乡镇企业”正式走上嘉兴的历史舞台。

乡镇企业步入“黄金时代”

家庭工业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

1984年春天,国家层面的“一锤定音”,也给人们送上了一颗“定心丸”。这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出通知,将社队企业改称乡镇企业,明确地把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分散生产联合供销的家庭工业和个体企业划入乡镇企业的范畴,各类乡镇办、村办、联户办、户办企业统称为“乡镇企业”。从此,“乡镇企业”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的企业形态浮出水面,也作为一个历史名词写入了中国经济史。

1985年的海盐县液压机械厂主要生产千斤顶配件。摄影 杜镜宣

嗅到改革气息的嘉兴,很快应时而动。为了转变领导干部的旧观念,打开发展乡镇企业的局面,这年5月,嘉兴市委、市政府组织市、县(区)领导和市级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50多人赴苏南考察学习,苏南广大农村呈现的发展乡镇企业带动农村面貌巨变的蓬勃景象,令大家为之一振,坚定了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心。

两个月后,在个私经济相对活跃的海宁硖石,嘉兴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重点研究发展乡镇企业,明确地提出了乡镇、村、联户、个体企业要“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口号,这次会议被评价为“给农民指了路、替干部壮了胆”。

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嘉兴的田野,一大批草根群众开始自发创业。1984年10月,海宁辛江乡一个名叫曹浩强的青年,辞去海宁五交化公司的“铁饭碗”,毅然“下海”——借5000元买了十几台缝纫机,租了辛江电影院的后台,办起了辛江皮件服装厂,一头扎进刚刚起步的海宁皮革产业。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几乎一夜之间,联营企业、家庭工业和个体企业等一系列乡镇企业,在嘉兴异军突起、遍地开花,海鸥电扇、皇冠灯具、益友冰箱、大雁自行车这“四大名旦”更是光彩四射。1985年,家庭作坊式的联户、个体企业已占绝对优势,乡镇企业率先发展的许村镇成为嘉兴市首个产值亿元镇。

解放思想就是解放生产力。1986年6月21日至24日,嘉兴在海宁硖石召开的第二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尔后,1989年8月23日至25日,嘉兴市委市政府又在海宁召开的全市乡镇企业会议。

1986年6月25日,《嘉兴报》报道在海宁召开的嘉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李剑铭 翻拍

三次“海宁会议”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消除疑虑、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嘉兴的乡镇企业迎来了大放异彩的黄金时代。

民营企业风头正劲

“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引领了嘉兴1990年代的改革发展之路。

上世纪90年代的建设麻纺织厂。摄影 杜镜宣

当国有集体、乡镇企业发展的脚步放缓之际,个私企业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成为这个时期经济建设的落脚点。

嘉兴乡镇企业改制的步伐骤然加快。1993年8月,海宁电子元件厂进行了股份界定,设置了乡镇集体股、法人股和企业集体股,包括潘氏父子在内的304名职工仅持有9.28%的股份,企业正式更名为“海宁市天通电子有限公司”。

1994年,《公司法》正式颁布,成为乡镇企业改制的又一个契机。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嘉兴乡镇企业的制度改革逐步回归到向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制度转变的轨道上来。

三次“许村会议”也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召开。1995年8月25日,嘉兴在海宁市许村宾馆召开全市小康工程工作会议;1997年5月29日,嘉兴在海宁市许村镇政府礼堂召开全市小康工程工作会议;1998年5月15日,嘉兴在中山影城召开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前一天即14日组织到海宁许村考察)。

1997年,嘉兴在海宁许村召开小康工程工作会议(系三次“许村会议”之一)。

三次“许村会议”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促使国有、集体经济改革步伐加快,推动民营经经济社会发展推向了新阶段。从此,沿用了18年的“乡镇企业”这一名称被历史彻底收藏。2002年以后,随着主管机构调整,“民营企业”逐渐取代“乡镇企业”,成为它们新的身份标签。

2001年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广通笑鸣上市锣。摄影 沈 达

乘着这股强劲东风,嘉兴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变大,嘉兴经济冲破闸门、跨越发展,在此后几十年里激荡起澎湃壮阔的发展大潮。


责任编辑: 许萍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