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动态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经济动态

微信扫一扫分享

朱红英 一心一意忙种田 种多少? 752亩!
2009-03-17 07:17

    猜猜看,朱红英和丈夫去年种了多少亩晚稻?752亩!
    算算看,按每亩田产1200斤算,他们生产了多少粮食?近90万斤!
    种了这么多,她还觉得不够,今年,他们准备把种粮的规模扩大到1000亩以上。
    嗬!朱红英种田的瘾头是有增不减,气魄越来越大了。

    这年头,喜欢种田的人恐怕是打着灯笼也难找,特别是女人,谁愿意整天一身汗两腿泥,风吹雨打太阳晒,脸朝黄土背朝天,累得腰酸背疼,干得手粗皮糙,从地里刨食吃?然而,十余年来,朱红英却始终一心不二地把汗水洒在田里,坚持着这种田里做、田里收的生活方式。她说种田虽然辛苦,却很心安,人会欺人,但是田地不会欺人,你对它付出一分劳动,它会还你十分收获。
这,便是朱红英喜欢种田的缘由。


    上篇:新媳妇过门忙种菜

     
    1990年,朱红英从芝夏嫁到钦堂浦田村。

    媒人上门提亲时,说婆家这也好,那也好,红英信以为真。

    喜酒散后,进了洞房,她试探着问丈夫:“我们结婚摆酒是不是借钱了?”

    老公点点头:“借了。”

    她心里一惊:“借了多少?”

    “不到2000块钱。”丈夫支支吾吾地搪塞道。

    婚后第三天,公公递给红英一个本子,告诉她,家里吃口重,吃粮都紧张。红英接过小本子一看,上面记了一长串名字,那些名字都是婆家陈年老账的债主,红英心惊肉跳地把名字后面的那些数字加起来,足足18000余元!

    新婚的甜蜜被恐惧代替了,红英一屁股坐在床上哭开了:“老天哎,欠这么多钱,什么时候还得清?”她哭啊哭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半夜醒来,思前想后,盘算的都是怎样赚钱还债。

    第二天,她跟丈夫和公婆商量:“我们不能光种田,要种大棚蔬菜,种菜钞票来得才快。”
种菜要搭棚,搭棚要花钱,家里没钱。没有钱,什么也干不了。没办法,红英跑回了娘家。回家娘干嘛?借钱。

    红英的娘家在芝夏的夏家村。上世纪80年代末,夏家村的大棚蔬菜已经种得如火如荼,村里几乎家家都有蔬菜大棚。红英没出嫁前,在家里帮着父亲种菜卖菜,对种大棚蔬菜早已了如指掌。

    谁说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听说红英要借钱种菜,娘家人一点也不含糊,你拿一点,我拿一点,几千元钱很快交到了红英手上。

    红英手里有了钱,搭大棚,买塑料薄膜,摆开了种菜的架式。当时,浦田村还没人种大棚蔬菜,村民们很好奇,问红英:“你还会种菜?”红英谦虚地说:“我试试。”

    那一年,红英家的2亩4分地上竖起了5个蔬菜大棚,棚里红花绿果,滴青流翠,生机勃勃。看着红英手脚麻利棚里棚外地忙着,村民们心生佩服:王家娶了这么能干的媳妇,穷日子该出头了。

    五个大棚赚了4000元钱。红英又在心里盘算开了:2亩4分田赚4000元,4亩8分就能赚8000元,如果种9亩6分田呢?这么一算,红英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那些撂荒田。

    当时,浦田村不少村民在外做生意,责任田没人打理,闲着长草。红英就把这些田租过来,种了8亩蔬菜,还制了18亩稻种。红英努力,天也帮忙,风调雨顺,既无天灾又无地害,那一年,红英连种菜带制种,净收入达到了4万余元。

    红英拿着账本一家一家登门还钱,债主们喜笑颜开:“你从哪里赚来的钱?”红英回答他们:“田里种出来的。”

    那几年,最多的时候红英要种15亩大棚蔬菜,同时还要制25亩稻种,她理所当然地成了村里最能干的媳妇。

    婆家十多年的债务没了,不但锅里有了米,碗里还有了肉,过年全家人也能买身新衣服。日子好了,公婆高兴,对红英充满了感激,她干一天活儿回来,婆婆早就把洗脸水给她预备好了,家里偶尔宰只鸡炖炖,公婆抢着把大块肉搛到红英碗里。地里该种什么,种多少,全是红英说了算。

    婚后三年,红英的婆家也成了万元户。

    种了8年菜,红英盖新楼了,装修的时候,她也学着城里人的气派,又是装吊灯又是吊顶,一幢楼连盖带装花了15万元。18年前的15万元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村民们恍然大悟:“真看不出哎,烂污泥里也能挖到钞票。”

    朱红英依靠种大棚蔬菜。让全家走出了贫穷,过上了富足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她用自己的付出,让村民由此看到了劳动和土地的价值。


    下篇:夫妻俩双双忙种粮

     
    1994年,村里第二轮农田承包,红英和丈夫承包了138亩田,种了25亩蔬菜,制了65亩稻种,其余的全部种上了水稻。

    婆婆劝红英:“你做生活手脚快,还是到厂里打工好。”“到厂里打工不自由,还是在田里做做有花头。”她自有主张。婆婆还是担心:“种这么多田,苦头要吃死。”红英说:“你放心,苦头我来吃。”

    红英买回了烘干机、收割机、旋耕机等机械,还花7000多元钱买了一台拖拉机,她要搞机械化种植。公婆一看,田还没种,倒先花了三四万,心疼得要命:“你有这么多钱还种什么田?”

   朱红英喜欢种田。

    种田累,种那多的田就更累。

    每亩田,一年要种两季水稻和一季春花作物,这就需要种田人付出很多。朱红英清晨出门干活,路上从来碰不到别人,因为她是村里起得最早的人;烈日炎炎,人们穿着短袖衫啃着西瓜吹着电扇还嫌热,而朱红英为了不让皮肤被太阳灼伤,却穿着厚厚的衣服在田里劳作,汗水结成的盐花附着在她的衣服上,也剌疼了一些人的心,“红英,天气介热,歇几天。”村里人很少看到朱红英在家休息,倒是见惯了她劳动的样子,要是几天不见她在田里忙,村里人就会到她家探视,“红英怎么没下田,是不是病了?”

    但是现在,朱红英不再让蒲田村的人们看着心疼了,因为她现在是开着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在田里干活,从播种到收割全是机械化操作。朱红英开着插秧机在田里欢快地穿梭着,村民们见了既新奇又欢喜:原来农民种田也可以像工人做工一样?去年,杭州市机插现场会就放在朱红英的田头召开,不少人来参观取经。

    机械化生产让红英和丈夫长上了翅膀,耕种的面积越来越多,到2007年,他们耕种的面积已经达到400余亩,去年又增加到732亩。

    哪儿来的这么多田?

    蒲田村是钦堂乡工业园区所在地,全村619口人,现有耕地350余亩。近年来,借助优越的地理环境,蒲田村工业经济发展很快,全村目前有企业17家,还有5家企业正在筹建之中,村里60岁以下的村民绝大多数在本村或工业园区的企业里打工,由此疏于自家粮田的经营,粮田抛荒现象在蒲田村一度极为普遍。

    2006年,浦田村在建德市农机监理部门的指导下,将全村的粮田从各家各户手中收回,土地的承包权还是属于农户,土地则由村里集体负责,转包给了红英和丈夫王建坤耕种,由朱红英每年向农户返还150公斤/亩的稻谷。这么一来,不光将浦田村的村民从农田劳作中彻底解脱出来,周边几个村的一些村民也将家里的田交给红英耕种。

    村民们不用再为田所累,可以轻轻松松地从事三产、运输、开矿,而红英却更忙更累了,她起早贪黑在田里耕耘着,日未出即作,日落而不息,心血和汗水,点点滴滴都融入了那片土地,每个“双抢”季节,朱红英都要瘦十多斤,但国家的粮库里,却因此而增加了几十万公斤的粮食储备。

    这些年,钦堂乡的经济发展很快,蒲田村的妇女们陆陆续续告别田头到厂里打工挣钱,她们的衣着越穿越时尚,捂得细皮嫩肉,越来越像城里人。而朱红英的衣着还是那么土里土气不入时,她的皮肤被阳光灼成了土地一般的颜色,锄柄把她的手磨得像锉刀一样。

    遇到外出开会,看看别的姐妹一个个穿着光鲜打扮入时,朱红英总觉得自己是“最土”“最丑”的,有些自惭形秽,尽量往人后躲。但她在女儿的眼里,却是最漂亮的妈妈。小时候,女儿经常告诉同学:“我妈妈有很多的荣誉证书,下次带你去我家看看。”

      事实上,朱红英也有漂亮的连衣裙,也有笔挺的呢大衣,也有纯牛皮的高跟鞋……但是她却没有机会穿,这些漂亮衣服一直压在箱底,每年,她都要从箱子里翻出来晒晒。每次晒衣服,两个女儿都要围着她,拎起这件来看看,拎起那件来看看,这么多好衣服,怎么没见妈妈穿过?

    红英太忙了,没有时间穿,更没有时间玩。

    活了四十多年,她从未摸过麻将和扑克牌。去年到杭州参加妇代会,在杭州住了四天,算是清闲了几天,一有空,她就往西湖边跑,去看断桥,看三潭印月,看雷峰塔……她已经二十年未逛过西湖了。

    有了朱红英的累,有了朱红英的付出,浦田和周边村再也看不到抛荒田,都被红英和丈夫种上了蔬菜或粮食。

    去年,朱红英又投入了50万元,添置了一些农业机械,为今年耕种1000亩田做着准备。

    农用机械买回来了,钱袋也空了。

    红英说,不怕,钱在田里长着呢。

              建德新闻网 记者 宋晓红 责任编辑 王庚鑫

责任编辑: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