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物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百姓人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

【域外建德人】施李正:在"平稳"中寻找未知的精彩
2010-11-02 14:43

引言:他说自己从来没有去找过工作,这一路走过来都很平坦,好像所有的事情都被规划好了一样。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然后安安稳稳地工作。但是,记者却在他“平稳的路途”中看到了他的努力、坚持、创新,看到了他平静下“蠢蠢欲动”的灵魂,这样驿动的灵魂,注定他不会是一个平庸之人。他就是我们建德人施李正。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图兰大学教授。

施李正博士:199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硕士毕业后,于1995年赴美国加州大学留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世界十大著名医药公司之一的美国礼来公司,现任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图兰大学教授。在国内,目前施李正教授在上海和山东从事由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出资的预实验课题研究,负责和复旦大学联合培训医院系统高级管理人才项目。

我永远都是建德人

“我是建德人,但是我很惭愧,出国后回来的次数并不多。”见到记者后,施李正这样说到。7月23日,施李正回到家乡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考察,由此,记者和他有了一次交流的机会。谈起自己的家乡,他说变化很大,马路宽了,环境更好了,新安江更漂亮了,在他印象里小时候的新安江如同一个静静流淌的河水一样安静,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沧滩小学读书时候的情景,三间大的平房,一个操场,几张乒乓球桌,那时候学校体育项目少,一群调皮的孩子一下课就围着乒乓球桌转,而他就是其中一个。在新安江中学,很多老师在生活和学习给予他很大的帮助,比如范康弟、姚善权等老师。

虽然身在海外,但施李正一直关心着家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卫生事业的发展,常常通过家人、网络了解建德的发展动态。在得知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搬迁新址后,发来邮件表示祝贺,还为医院发展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如:参与市一院“关注患者安全”金点子征集活动。提出采用电子处方系统,这样医生的处方不会有笔误,病人拿药的时候也可以有清晰打印的医嘱。

他说曾经想过回来,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还是留在了国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2007年开始,他陆续和中国的一些学校合作,在中国办公共卫生暑期学校,双方学校在卫生经济、医疗卫生技术、中国卫生系统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目前,施李正教授在上海和山东从事由美国国家卫生基金会出资的预实验课题研究,负责和复旦大学联合培训医院系统高级管理人才项目。而这次回家乡建德,与市第一人民医院院方领导进行了交流,双方就如何提升医院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谈,并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他说他目前所做的一些工作也是弥补自己的一些遗憾,希望通过这些事情能为家乡的卫生事业出一点点小力。

2010年中美研究生暑期学校闭幕式 (四人)颁发证书。(右一为施李正)

“平稳”中的激流

施李正生活在建德一个行医家庭。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他很自然地踏上了医学的道路。1987年,施李正考取了上海医科大学,从此开始了五年的药理专业本科学习生活。1992年,他考取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硕士,因为成绩优异,他于1994年提前毕业。1995年他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在美国,他攻读的是基础科学研究,但是1年后,他却转战去读医药经济学。毕业前(2000年7月)他受邀成为世界十大著名医药公司之一的美国礼来公司的一员,在全职工作的同时,于2001年获得了经济学博士。2005年工作期间,他又意外地收到了美国图兰大学的邀请函,聘请他去学校任教,于是他放弃礼来公司不错的待遇,接受图兰大学的邀请,成为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图兰大学的一名教授。今年更是成为了学校的讲座教授(Regents教授)。

他告诉记者他从来没有找过工作,更加没有坎坷的人生经历,唯一的一次勤工俭学的机会也只有6个小时,而且是帮助一个认识的餐馆老板,他说他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不紧不慢,一切很平稳,看似有些转折,却好像又在意料之中,所以并不值得炫耀,也不值得去赞美。但是记者却在他的这种平稳中看到了人生的许许多多个弯口,看到了他心中的那股激流。博士毕业后,他原本可以在国内有一份好的工作,但他却选择出国深造;他花了很多努力完成了基础学科的学业,却毅然在有了想法之后鼓起勇气转战去读经济学;有了稳定工作的他,却又跨了行业,完成了医药销售到老师这个角色的转化;在平稳当教师的同时,他还想回国和国内的医院、大学合作交流,希望能为中国卫生事业做一些自己的努力。

 

2010年中美研究生暑期学校一个讲座

“蠢蠢欲动”的理想人生

相处的几个小时之中,他的话并不多。一问一答显得略微古板,像是被设定好的题目和答案,井然有序。但是在这种慢条不紊中却蕴含着无限想法、思绪,这些漫无边际的思想斗争,最终汇合,成为他脱口而出的下一步路子。他就在他这种看似平稳实际“蠢蠢欲动”的思绪中走完他一步又一步。

“对我来说,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兴趣是一个很好的导师”。施李正原来任职于美国礼来公司,其实在公司他的收入远远不止现在这些,但是他说他喜欢这个职业,第一是自由,可以全世界奔跑;第二是可以把自己的知识与人分享,这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所以在满足基本需要之后,兴趣才是第一位的,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有可能把它做好。

他告诉记者在他留学的美国南加洲大学有一名经济学教授,65岁还申请进入医学院学习,还有56岁的人申请进入法学院学习,这让他明白,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只要有理想,任何时候改变都不晚;只要有决心,改变随时都可以。他说他喜欢自由,喜欢踏遍全世界,因为充满了未知的希望。就如科研,是一种不断探寻未知世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往往带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而这样的人生才是他所向往的,因为随时随地都可能会上演精彩。

对施李正来说,经济学的人生、医生的人生还远远不够,目前他所希望的就有三种人生:医生的人生、律师的人生、经济学的人生。“说如果有机会,我还想继续深造,去完成脑袋中不断迸发出的想法。也许哪一天我又会转向和这些完全不搭边的领域,我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又会对另外一个事物感兴趣,对我来说,只要有兴趣,任何时候改变都不算晚。”施李正这样告诉记者。所以他希望年轻人不要害怕改变,因为改变中时刻都有机遇和奇迹,在改变中才能找到人生的精彩。

建德新闻网记者:陈晓波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