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物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百姓人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

郑秉谦:现实主义创作的守望者
2011-01-25 16:15

郑秉谦80岁了。

他依然精神瞿铄,笔耕不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曾与他一起去椒江、一江山岛、大陈岛一带采风。一路上,他很少言谈,总是默默看、默默记、默默思。回到杭州后,我们身上的旅途风尘还未掸尽,他已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采风文章《大陈岛抒情》。

他创作的认真勤奋,可见一斑。

如今,他居住在杭州,每天早晨沿小区外的余杭塘河往西溪湿地方向走上十几里路,算是锻炼,然后就是写作和读书了。

生活简单又充实。

去年他出了六卷《郑秉谦文集》,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里面收集了他的长短篇小说、传记文学、文论、散文和诗歌共250万字。书面是褐黄色的,是金秋季节的颜色。这六卷文集,是他一生呕心沥血创作的硕果。

他发表的还有另外150万字,因各种原因,没有收入其中。

郑秉谦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作家,他一生都投身于火热的生活,把生活当作唯一的创作源泉。他17岁在建德严州中学读书时,发表了处女作《电线杆》:我们分离地站着,但我们并不孤独/我们间有着密密的电线,密密的情丝,/默默地交流着光与热,交流着爱/我们的光在电灯上开放如希望的花朵……/我们的高热给别人以工作的力;/而我们更给人带来无数远方的语言……

既有奇妙的联想,又富有生活气息。

他在严州中学参加过驱赶反动校长的学潮运动。后来他投笔从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新昌天姥山、穿岩一带剿过匪。他还登舟山和象山诸岛参加过海防斗争。再后来他转业到省文化系统编过刊物,当过专业作家,也曾一度被错划成右派,下放到县里的造纸厂当漂浆工………

但不管身处顺境或逆境,他始终坚持手不离笔,默默地在生活中汲取和积累素材,写出一批又一批小说、散文、诗歌……

1954年秋,他在象山南田岛组建民兵组织时,写了小说《柳金刀和他的妻子》,讲的是解放后的渔民为保卫海防英勇献身的故事。小说在《浙江日报》发表,很快被《人民文学》等不少刊物转载。《人民文学》主编、著名作家秦兆阳对郑秉谦的小说专门发表评论文章:“作者是和人民在一起的”,认为他能写出更多更好作品来。

1957年,他被错划右派,被打发去干杂活,去当工人,但他没有消沉,没有颓废,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悄悄做了两件事:一是通读了《资治通鉴》和《三国》、《史记》、前后《汉书》等前四史及后二十史的一部分,写了大量笔记;二是根据自己在海岛生活所记录的素材,写成了长篇小说《碧海缘》初稿。

后来他平反了。他马上整理读书笔记,出版了《狮身人面录——对史传文学的艺术剖析》;同时,长篇小说《碧海缘》也很快发表。

2002年,郑秉谦已72岁,为了写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洛阳营营长张明,不顾年迈下部队,进军营,走乡村,穿街道,纵横南北,跋涉数千里,采访了129位张明生前的老同事老战友,查阅了100多万字的军史资料,昼夜伏案数个月,写出了长篇传记文学《寻找英雄》,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南京军区举办《寻找英雄》首发式活动,有17位老将军和一批著名作家参加,全国7家报刊转载连载了这部书。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将军写信给他说:“你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功不可没,人们是不会忘记的。”并兴致勃勃为书作了序。

郑秉谦有两个生活基地,一个是建德,一个是舟山。舟山是他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建德是他的家乡,他的根在那里,他的母亲就在那块土地上生活了104年才离开人间。改革开放以来,他就六十多次下到建德去体验生活,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也培养出不少文学新人。他和建德父老乡亲的关系,不仅仅是朋友关系,游子和亲人的关系,而是作家和人民的关系,文学和生活的关系。建德为他建立了“郑秉谦文学档案库”,收集了他的原稿、作品和实物等数百件,把他载入了县志。建德市长出席了《郑秉谦文集》首发式,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郑秉谦的作品得过多次奖,他最看重的是1989年上海首届文汇奖,得奖者是六人:贾平凹、孙犁、刘绍棠、季羡林、卞之琳、郑秉谦。他认为这是对现实主义作家的肯定和鼓励。

郑秉谦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65岁离休后,除了写文章,他还在研究苏东坡。他崇敬苏东坡,崇敬他的文人节操和人格。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在宋代。宋代除出了一批科学家外,更出了一批大文豪: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陆游、李清照、辛弃疾、苏东坡……如群星灿烂,而苏东坡是最耀眼的一颗。他三次流放,命运坎坷,但他从不向权贵势力低头屈服。他身世最苦,却最有骨气,秉性耿直,刚正不阿,文章也写得豪放、雄奇、俊朗。郑秉谦多年潜心研究苏东坡,发表和出版了《苏东坡研究》,现正在写《一犁春雨话东坡》,对苏东坡的性格和作品做了独特的、富有新意的、深刻的剖析和论述。

郑秉谦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说:“矿藏有尽,而传统文化之藏无尽。”他始终相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深厚积淀而成的瑰宝和财富,任世界千变万化,也改变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

郑秉谦不排斥外来作品,他也读一些如南美魔幻主义等作品。但他坚持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东西,不卷入商品思潮,不受各种花里花俏思潮的影响。

郑秉谦至今不会用电脑,也不会用手机。他说没有功夫学。他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读书、写作,其乐融融。(文 祝金生 图 胡建文)

责任编辑: 储玲娟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