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物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百姓人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

寿昌“80后”青年陶玉平“穿着皮鞋去种田”
2012-05-01 12:50

 

  4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寿昌镇红路村田间,只见一位中等个子、皮肤幼黑,身体壮实的小伙子,正熟练地驾驶着一台大型机械拖拉机,忙碌地穿梭在田间,翻耕着一丘丘良田,准备种植单季晚稻。这位机械操作手就是我市“80后”种粮大户陶玉平。据了解,自2009年陶玉平继承父亲种粮的这番事业,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尝到了其中的辛酸与劳累,终于成了位吃苦耐劳,观念更新的现代新型农民种田的典范。2011年,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组建了农业开发公司与合作社,将种粮规模进一步做大做强,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据了解,陶玉平经过一年多的种粮实践,采用流水经育秧、机器插秧,农田除草、收割、脱谷、烘干等一整套全程机械化程序,种粮省工省时省力,这种新的耕作方式所需劳动力仅是传统耕作的几十分之一。去年他种了400多亩粮食,共获得净利润10多万元。今年,他更是满怀信心,将种粮面积扩大到570亩,力争在广袤的田野里收获更多希望。

 

  异地奔波常“恋家” 一年最多挣4万

 

  今年27岁的陶玉平在高中毕业后就离开了家,一心想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他先后前往北京、河北、甘肃等地打工,曾从事过企业管理与网络营销等多种职业,常年在外奔忙,一年到头也难得回一趟家。陶玉平虽然经历了多种职业选择,可他仍没有找到一个称心的职业,对未来之路仍举棋不定。尤其是,当他一个人在外飘泊时,便会想念家中的父母亲。

 

  陶玉平在北方一些省市一呆就是五、六个年头,虽然一年四季东奔西跑,辗转各地,可付出的辛勤劳动,却难以得到相应的报酬,一年最多也只能挣三四万元,除了开支,一年能节余的钱也不多,这令他心里感到十分的灰心。

 

  年迈父母爱种田 期盼儿子来接班

 

  老实的父母,一直在村里靠种田谋生。近十多年来,父亲还与别人合伙承包了300多亩良田进行规模经营。随着父母年纪的一年比一年变老,体力上也一年不如一年,可对种粮仍舍不得放弃。

 

  自2007年起,陶玉平在北京一家企业担任车间管理职务,父亲便多次打电话告诉他,现在种田国家扶持政策多,如果能回乡继承种田的这份事业,在广袤的田野里也能创出一翻新天地。

 

  一次一次……在父亲三番五次的耐心劝导下,陶玉平觉得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对扶持种粮的政策有目共睹,也是一条前景广阔的发展之路。2008年,陶玉平结束多年的漂泊生活,重新回乡务农。头脑灵活的陶玉平一回到家,就参加市里举办的机械拖拉机、插秧机等多种机械农机具的培训,很快地熟练掌握了操作规程,成了父亲种粮的好帮手。

 

  农忙时节,正是天气炎热的夏季,满身汗水的陶玉平为了赶季节,总是光着膀子,冒着高温,抢时间,日夜不停地穿梭在田野里耕作劳动。时间一久,身上的皮肤变黑了,背上的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可身体却变得更壮实了。特别是插秧时,他只要轻松地坐在驾驶室里,灵活地把握方向盘,就能一天种下十多亩田的秧苗,不再象以前那样,总是弯着腰插种了,现代种田可以穿着皮鞋插秧,比以前轻松省力多了。

 

  “种田是辛苦的,可每当收工回家时,能经常陪伴在父母亲的身边,谈谈生活,说说家事,这种家的温馨在外是很难体会到的。”陶玉平说。

 

  据了解,2011年,陶玉平种植的400多亩单季稻,平均亩产达400公斤以上,获得了十多万元的净利润,成为收成最好的一年。

 

  政策惠农鼓干劲 科学种田增信心

 

  “现在种粮政策好,购买农机具、粮食统防统治、油菜机收、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等多方面,现在国家都有一定的资金补贴补助,这对我们发展粮食规模经营增强了信心!”4月30日,陶玉平兴奋地告诉记者。面对今年种粮的打算,陶玉平介绍说,自去年成立了一家农业开发公司与专业合作社,这主要是打破原先小打小闹种粮传统观念,这为做大做强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铺垫了基础。今年他的粮田面积扩大到570亩,比去年增了100亩。

 

  为了扩大粮食生产,今年陶玉平已投资30多万元,增加了插秧机与收割机各一台,同时将厂房从原先的400平方米增至到700平方米,有效缓解了粮食仓库储藏不足的问题。

 

  当日,记者来到他所种植培育的300多亩油菜、小麦田间,春粮春油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你瞧,这片油菜长势真好,枝节上密密麻麻结满了油菜籽,现在放个鸡蛋都不会掉落!”陶玉平高兴地说。据了解,去年以来,陶玉平所种的春粮春油菜品种都是农业部门提供的新品种,预计今年油菜平均亩产可达120公斤左右,小麦平均亩产可达300公斤左右,又将迎来一个好收成。(记者 宁文武)

 

 

责任编辑: 张目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