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物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百姓人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徐时新和他的“专家门诊” 矛盾纠纷“断症”准
2015-01-20 14:29

2014年2月的一个午后,窗外冬日暖阳高照,大同镇派出所的调解会议室内,气氛却异常冷冽。由大同镇司法所所长徐时新负责调解的这起医疗纠纷,进入第三次艰难的调解。

“人都已经去了,不给家人讨个说法,我们绝不善罢甘休!”一位死者亲属喊出了这句话,情绪带有明显的悲愤。死者所在家族的男丁几乎都到场了,将会议室塞得满满当当。

在这个会议室内,院方代表、徐时新和他的助理郭小琨被亲属团团围住,显得势单力薄,场面有些混乱。

不断沟通和调解,仍然不能让亲属满意,徐时新清楚地了解这起医疗纠纷调解的重心还在于死者的儿子小赖。当第三次调解即将结束时,徐时新悄悄将小赖拉到一边,轻轻地说:“现在躺在医院的是你的父亲,不是别人的。”言语不多,却击中了小赖的心弦。

当晚,死者家属主动让步,调解工作出人意料有了新转机,次日,双方就签订了调解协议。徐时新的“专家门诊”再次成功对症下药,解决了一桩棘手的难题。

“什么话该说,该对谁说,什么时候说,师父总是拿捏得很到位。”作为一名司法助理,郭小琨最钦佩的就是徐时新深厚的调解功底。从事司法相关工作20余年,经手案件没有受到一次投诉,没有引发一起上访,在老百姓和同事眼里,徐时新就是矛盾纠纷“专家门诊”,他的每一案例都是“郭小琨”们的学习“教材”。

农民出身的干部,心里揣着百姓

今年以来,徐时新处理的重特大矛盾纠纷已有30余起,其中不乏死亡事故、农村宅基地纠纷、民间借贷等难事。对于这位身经百战的优秀人民调解员来说,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大场面乱不了他的方寸;但若遇上不善言辞的老实人,他也绝不会让其吃亏。

2013年10月,在李家镇打零工的王女士下班途中不幸遇难,丈夫陈某是个老实人,遇上这事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晓得找谁求助,旁人起哄让他找政府。还没等陈某拿定主意,徐时新却主动找到他家。

徐时新的主动上门,让陈某十分诧异,感激之余,也把心里的苦水统统倒了出来。

原来,陈某家境十分困难,两口子都勤勤恳恳地干活挣钱,贤惠的妻子走后,也带走了一家老小的重要经济来源。

听了陈某的一席话,徐时新耐心地为他分析事件的处理流程,并提出为这个困难家庭申请司法救助。随后,又多次帮助陈某向死者工作单位交涉,争取了一些慰问金。

“我从小就没有父亲,一家子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我能理解穷苦农民家中遭遇突发变故时束手无策的苦。作为家族中唯一一名干部,我很看重这份公职所肩负的责任,遇上需要帮忙的老百姓,能帮的我都尽力而为。”徐时新的这番话,也成为他20多年司法调解工作的重要原则和出发点。

调解和时间,既是对手又是帮手

走进徐时新面积不大的办公室,整齐陈列的案卷、一本本厚厚的工作笔记映射出这位司法所所长的辛勤身影。这里的每一份案卷,甚至是复印身份证这样的活,他都亲力亲为。他说,每一个细节自己处理,对于整个案件的解决框架便胸有成竹。

每当辖区发生重特大矛盾纠纷,徐时新的办公室便人满为患,一起纠纷从白天调解到半夜再平常不过,方便面也成了他节约时间的最佳主食。

徐时新告诉记者:“大矛盾发生时,总会经历几个情绪高峰,期望通过一两次协商就解决问题几乎不可能。谁是跳脚看热闹的,谁是事件解决的决定人,必须第一时间充分掌握,才能防止事件扩大。很多时候,我们必须给当事人时间,耐心等待他们接受现实,恢复理智。”

在徐时新看来,成功调解纠纷,有时是和时间赛跑,有时是让时间成为帮手。

跟在徐时新身后的司法助理郭小琨,是法律系高材生。在她眼中,师父是名公务员,却从不用“维稳”思维做调解,他不是律师法官,却始终司法有道。

“调解工作涉及的法律种类繁多,一有新的法律条文更新,他不但会主动提醒我关注,还和我一起探讨。”郭小琨说,在学习法律知识上,师父埋头学习的精神始终是她不能企及的。

“我不是民间老娘舅,是政府司法公务人员。”采访中,徐时新也一再向记者强调。

干了大半辈子的调解工作,常年生活与唾沫星子、愤怒情绪打交道的徐时新,对于工作却永远是耐心十足。“几十年和矛盾冲突打交道,原有的急躁脾气早被磨得一干二净。要知道,我再急,也急不过矛盾双方当事人,再难,也难不过那些伤亡事故的死者家属。”

师父对司法工作的恒心,徒弟郭小琨读得很明白:“师父已经到了退居二线的年纪,就算一年为政府处理几百件案子又如何?之所以坚持基层司法工作,是因为他心里真正装着百姓和公平正义。”

记者手记:在徐时新办公室的墙上,“以上笔录我看过,与我讲的相符”的字条被贴在醒目位置。徐时新调解有“三宝”:一杯热茶、一本笔记和这张方便群众参照的贴心提示纸条。他告诉记者,茶是首要礼节,拿笔认真记录能让群众体会“被重视”的温暖。接受采访的徐时新和面对“大风大浪”时的他一样,镇定自若,不浮不夸,在他平缓的语调中,一件件焦灼万分的矛盾纠纷似乎只如轻烟一般。如今,54岁的徐时新无需荣誉光环,只求为民司法无憾,“把机会留给年轻人”,他常用这句话将荣誉拒之门外。对得起这份公职,帮得上有困难的百姓,便是这位基层司法所所长最执著的追求。(记者 谢婷)

 

责任编辑: 蔡志荣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