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人物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百姓人物

微信扫一扫分享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洁灯背后的故事(下)
2015-04-21 14:51

(三)

汪炎昌从黄根寿家借来清洁灯,按样式给每家每户打造新灯。传统的清洁灯为方型,采用木制灯架,外包红蓝色纸,一个灯柱上放置三盏灯,点上蜡烛即可。但考虑到安全性和轻便性,兄弟俩将灯罩换成了绸缎,照明用的蜡烛也改成了灯泡,从电线连接到组装,都是兄弟俩一手研究的,不仅让扛灯的村民轻便了不少,还大大降低了失火的风险。黄根寿家的清洁灯是中间灯的样式,兄弟俩又走访了村里的老人,根据老人们的回忆,将头灯的样式进行了还原和创新:原先清洁灯的头灯是两只高灯,类似于六角形的宫灯,用木头制成,体积较为笨重,不便于长时间行走。兄弟俩仔细研究,将高灯变成手灯,并将原先的六角形灯改成圆形,用钢丝和绸缎制成,把蜡烛全部换成灯泡。为便于识别,还在上面标注出“清洁灯”的字样。

组队工作从当年9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正月,当2盏头灯,64盏中间灯和1盏尾灯全部制作完成,鼓乐队也组织起来后,从1967年便销声匿迹的清洁灯队伍,时隔36年又一次在莲花的大地上出现了。

2004年正月,清洁灯队再一次走进莲花人的视野。当鞭炮声响起,锣鼓、唢呐齐鸣,汪家兄弟俩背着火红的头灯,走在清洁灯队的前列,看着两旁熙熙攘攘欢乐的人群,兄弟俩将背脊挺了又挺。

(四)

这些年,兄弟俩一直为还原清洁灯这项传统活动而不懈努力。古时候有专门的背灯路线图,如走八字形、圆形等,但因没有做过详细记载,如今很多走法都已失传。兄弟俩不厌其烦地走访和询问村里的老人,从他们嘴里了解到只言片语,回来后就仔细钻研,现在已经恢复了两三种背灯路线图。

2008年,莲花镇专门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办公室,在全镇开展非遗普查工作。汪家兄弟俩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激动,他们认真对照申遗要求,结合清洁灯的特点,精心准备申报材料,填写了《建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通过筛选、现场了解情况后,2010年,“清洁灯”被成功列入建德市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这给兄弟俩增添了极大的信心。此后好消息接二连三传来,通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办的推荐、上报和评选后,2011年,“清洁灯”成功入选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汪炎昌还被选为齐平村“清洁灯”的唯一传承人。

“把清洁灯传播开去,是我们下一步重点要做的。清洁灯是我们村的传统技艺,要是失传就太可惜了。”说出这话时,汪炎昌有些忧心忡忡。今年他70岁,哥哥汪锡昌已经73岁了,他们最担心的是清洁灯如何传承的问题。前不久,得知莲花镇团委要开展“少年中国梦系列之我的非遗梦”主题活动,专门邀请他们为莲花小学的学生开展非遗传承教学活动时,兄弟俩爽快地答应了。在教学现场中,兄弟俩不仅耐心地向小学生介绍了清洁灯的由来、历史沿革、特征及制作方法等,还手把手地教学生擎舞清洁灯,掌握核心技艺。通过此次活动,莲花小学也将成立“非遗”传承基地,聘请兄弟俩为校外辅导员,他们心里欣慰极了。

随着“五水共治”的深入开展,莲花镇环境越来越好,镇里打算朝乡村旅游业发展,这让兄弟俩又有了新想法:在灯的外壳上增添一些国学元素或是具有当地特色的图片,让传统技艺与时代色彩有机结合。“我希望,清洁灯不再只是元宵节表演的传统技艺,还可以成为莲花镇传统文化的金名片。游客不仅可以看灯、背灯,还可以亲手体验这门工艺的制作流程。”汪炎昌如是说。

记者从市非遗中心了解到,目前,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还未开始,一旦省里展开该项工作,市非遗中心便会将莲花清洁灯推荐上去,而汪氏兄弟也会积极配合所有的资料整理以及活动的视频拍摄等工作。清洁灯的申遗之路将一直延续下去。

星星点点的清洁灯蜿蜒着走进了远方的田野,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因为,有清洁灯走过的地方,一定会平安,充满希望!

(记者 邢菡 通讯员 童燕)

责任编辑: 翁校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