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从郁孤台到北固亭
2009-10-13 06:33

    钟德智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每当读起辛弃疾的这两句词,郁孤台和北固亭就成了我梦萦魂牵的地方。

 

    郁孤台与北固亭,一个在江西赣州,一个在江苏扬州,相距几千里,似乎毫无相关,但因为两者之间串联了一位伟大而孤独的老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郁孤台和北固亭就成了我多年来一直想去登临之胜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登临名山大川,人文胜迹,我是年龄渐长,兴味益浓。原因之一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自己更渴望放飞心情。郁孤台是我家乡江西赣州的一个著名景点,它位于赣州市城区西北的贺兰山上,是城区的制高点,取其地树木葱郁,山势孤独而名郁孤台,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那里是我梦开始的地方。我的大学生活就在郁孤台下度过的,我已经记不清多少次登上过郁孤台了,每次登临都有不同的感悟。

 

    南宋淳熙初年(1174年),辛弃疾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一职时,留下千古名作《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郁孤台也因这首辛词而名扬天下。

 

    辛弃疾的这首词是我从小至今最爱者之一,最爱其中表达的悲怆心境。词的上半阙写的是词人心中的无助和忧伤情怀,下半阙前两句却转而预示未来前途会光明。写这首词时,距离辛弃疾率众南归(1162年)已过十二年,但他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山的宏愿却没有任何进展。他有将相之才,却无从施展,因而,站在郁孤台上举目眺望,种种物象都激发起作者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如果说1174年在赣州时的辛弃疾对恢复中原,还我大好河山,在失望之余还抱有“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美好愿景的话,那么三十一年过后的1205年,六十六岁高龄的辛弃疾受命出任镇江知府,此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以往完全不同了。因为此时,南北分裂已经成相对稳定状态,民心思稳,士气不振,形势和四十三年前(1162年)他率众南归时,和1174年在江西赣州时的情形相比,都已经是“江山依旧,人事全非”了,他的恢复中原的鸿鹄之志就更难以施展了。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唤起了辛弃疾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他对当权者的急功近利,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在这种老城谋国,深思熟虑情怀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状态下,辛弃疾登上北固亭,写下这首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并传颂千古的名篇《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初秋时节,当我和一干文友第一次出游江苏镇江,我心中的第一个目的地就是登临北固亭,以偿我多年的心愿。当我驻足北固亭,面对浩荡长江,想象世间草枯木荣,世事变幻,心中默念的总是辛老的这首词。

 

    郁孤台,北固亭,我首次登临的时间正好相隔二十年。这二十年,我从一个“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意气书生,变成圆通世故但仍心雄万里的职场中人。一路风风雨雨走来,我很清楚自己在很多时候,涉足山水间的目的,都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直抒胸臆,放飞心情,更冀望在历史的河流中寻找心灵的指引。辛弃疾登临郁孤台和北固亭相隔了三十一年,从满头青丝的壮岁变成两鬓飞雪的暮年。在郁孤台,辛弃疾留下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豪言。在北固亭,辛弃疾则留下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的慨叹,无论是曲调和意境,后者都多了几分苍凉,添了许多悲怆。我不知道辛弃疾登临北固亭是在什么季节,也不知道他头上的天空点缀的是夕阳还是朝日,但是,在秋风秋雨中登临北固亭的我却分明听到辛弃疾那苍凉悲怆的呼号,感受到他慨叹中呼出的浓浓寒气,我的心不禁悸动起来。

 

    在郁孤台,在北固亭,我默吟着辛弃疾留下的千古传颂的诗词,登高远望,漫步行走。千年之后,诗尚在,胜迹还存,江水依旧东流,只是战争的阴云早已烟消云散,蜿蜒平缓的江面上有渔船徐徐前行,两岸郁郁葱葱,不时掩映出屋楼人家,呈现出一幅祥和的山水行船图。如果稼轩公还在,定会感动于这样的平和与从容,诚如是,他又会发出怎样的吟唱呢?

 

 

 

责任编辑: 陈晓波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