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溪口村昔日的风光(下)
2011-12-29 19:11

在溪口村的最西头,还有一座很有名的万福寺,寺门口有一根石柱,从上面刻的文字可以看出,是崇祯五年的东西。大殿里面还有三块石碑。一块是翁氏燃灯碑,以前是竖在殿外的,是翁氏供奉长明灯的地方。还有一块碑叫“参田碑”,从《碑记》上不太清晰的文字上,依稀可以看出,是当年寺庙田产的证明。另外还有一块小碑,字迹模糊无法辨认。这三块碑现在都镶嵌在大殿的墙上。特别令人惊奇的是,在佛像的背后,居然还有一口古井,井很小,但水质却很清澈。老杨说,不管天有多么旱,这口井从来没有干过,而且水质总是这么好。老杨还说,公社化以后,这座庙归生产队所有,两边的僧房里曾经住过10多户人家,大殿也成了生产队的仓库,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没有像青山苗一样被拆掉。

下午,吴师傅带我去盘山村看古民居。盘山村现在幸存的民居也不多了,但是还能找到几座。吴师傅说,他的祖上是村里的大户人家,以前叫“七进头”,都是深宅大院,一个院子连着一个院子,下雨天走路也不会淋到雨。现在,村里还剩下几幢古民居。在村里,我发现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院,吴师傅说,这院子以前是他们家长工住的,几百年来没有修过,也算是古老的农家小院。

他说,村里以前有两座牌坊,一座是贞节牌坊,十几年前被拆了。还有一座是圣旨牌坊,是他们家祖上留下来的,也在“文革”中被拆了,拆下来的石条被拿去填路了。牌坊的柱子还在村中的路边放着,变成村民们休息的石凳,还有一节牌坊的残石成了沟边的垫脚石,上面有一个“施”字还非常清晰,无论从书法还是从石刻上来说,都是上乘之作,实在可惜。吴师傅说,他想把这座牌坊重新恢复起来,但是非常困难。

村里的古民居有坊中21号,牌坊底邹氏民居,陈祖德民居,林大鸿民居等。

从盘山村的左边可以通往富塘村。富塘村有一座刚刚修好的胡氏民居,很大,一户连着一户,最多的时候据说住过10户人家,但现在只有一位老太太住在里面。村中心有一座江氏宗祠,现在作为村里的休闲娱乐场所。村民说,明年,这座祠堂也要修了。村子里最大的一座祠堂是胡氏宗祠“尚书第”,门口有登云梯和石鼓。村民老胡说,原来里面的柱子要两个人合抱,还有大戏台,非常气派,但都在“文革”时被拆了,改成了大礼堂。祠堂外面有一口水塘,以前,水塘边有三棵古树,古樟和古柏都被砍去炼油了,古枫树被砍下来锯成了八根柱子,就是现在里面的柱子。

离开富塘一直向里走,就到了镇源村。镇源村有一座镇源桥,非常古朴,桥身上的字很清晰,桥面上的石板也被踏磨得精光。桥有西侧原来有一块桥碑,记载该桥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可惜这块碑在“破四旧”时被毁了。不远处还有一座小门楼,里面是一座民宅,主人姓梅,梅宅是村里唯一剩下来的古民居。

镇源村的里面有个黎家自然村,村里有一座黎氏民居,保存得相当完好。黎家自然村的里面是朝阳村,村头有一座古桥,名字挺有意思,叫“转弯桥”。朝阳村花坞自然村有一座童氏宗祠,已经修缮好了。村里的老人说,这座祠堂有四百年了,童氏祖上从兰溪迁过来定居以后,就修了这座祠堂。祠堂里有一块古碑,记录的是嘉庆二十四年(1819)重修宗祠的事,可惜碑上的字已经模糊不清。

过了朝阳村,前面就是大店口了……

(记者 张京波)

责任编辑: 周碧辉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