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寿昌“大昌肥皂厂”
2012-01-05 20:22

从前,有钱的寿昌人用茶饼之类洗刷衣物,一般平民则以一种树叶或炉灰洗衣物。到了抗战前期,寿昌开始有了“洋肥皂”,而这肥皂还是寿昌人自己制造的。

1936年秋,寿昌城中的方焕从第四行政督察区建德县军警稽查处退职还乡。不久,方焕觉得闲居在家也不是个事情,总得找点事做做才好。做点什么好呢?开店做生意,自己没有经商经验。凭自己的能力到县政府谋份差事倒是不难,可自己本来就是不愿再在官场上历险才退职还乡的。后与妻子吴兰英一起到绍兴朋友家做客,这朋友乃是建德县人。好友相聚,谈及要想救国救民,创办实业才是出路。自绍兴回到寿昌后,方焕决定办个肥皂厂。很快,方焕向妻舅吴文华借了房子(今寿昌镇政府大门口街对面),又到梅城的慎昌制皂厂观摩取经,并在梅城聘请了一位杨姓的师傅,于1937年初夏开办了一个“大昌肥皂厂”,生产“虎头牌”肥皂。

大昌肥皂厂全属手工操作,除了杨师傅以外,还雇了两个临时工和一个烧饭的女工。制造肥皂的材料主要有动物油(主要是廉价的牛羊油)、皮腊(桕子打过油后的渣)、烧碱等。整个制作程序有六道工序:

第一道,配方。这道工序由杨师傅一个人在房间里配制。

第二道,熬料。工人把动物油、皮腊等原料放入寿昌人所说的“套锅”中加热熔化,师傅将秘制材料混配在熔化了的原料里,用一根木棒反复搅拌,使其完全熔合。

第三道,制坯。“套锅”中的原料熔合后,熬成很稠的稀泥状,再用大铁勺舀出,倒在一块比门板还要大的作板上铺平冷却,再用一张绷着一根细钢丝的切割弓切割成肥皂毛坯。

第四道,成型。工人把切割好的坯子放入模具,用刻有“大昌皂厂”字样的模具盖盖上,用锤子在盖上一敲,脚一踩,一块成型的肥皂就从模具中跳了出来。这个模具用铁件制成,底部活动,用脚一踩连接在底部的支杆,底部即可向上弹起,并将压制好的肥皂弹出。如此反复,两个工人一天做不了许多,日产量约为十来箱。

第五道,晾干。肥皂成型后,即整齐地码放在晾干架上晾干。晾干架类似双层床,只是用毛竹片制成许多层,以便摆放更多的成型肥皂。

第六道,包装。当时的包装比较简单,只是用薄松木板条钉制成的包装箱子。包装箱里铺些寿昌西乡大同产的坑边纸,将肥皂叠放好,钉上箱盖即成,每箱装肥皂60条。

大昌肥皂厂生产的肥皂质量比较好,去污力也强,所生产的肥皂主要是销往沪杭一带。由车夫用独轮车从寿昌推运到罗桐埠,再由那里的货轮运到杭州,或就地销售,或转运上海。由于梅城慎昌制皂厂最好的肥皂每条卖一角六分,所以大昌的肥皂每条也定价为每条零售一角六分,批发每箱为八块。

从创办以来,大昌渐办渐强,原因是寿昌有大量的皮腊和牛羊油,原材料比较便宜,加上师傅的配方好,所制作的肥皂去污力较强,消费回头客较多,尤其是上海及其郊县的商贩常来订货。就在大昌老板准备扩大生产经营的时候,日寇进犯寿昌,致使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市面萧条,产品运不出去,原料收不进来。1942年秋,大昌肥皂厂只得关门歇业。杨师傅后来到设在宋公庵的县立初中当了一名化学教师。工人失业另谋生路,所剩产品由家人挑运到乡下叫卖。老板方焕为了解决一家老少的食宿问题,重新介入政坛,后到金华武义县当兵役科长,直至解放。

说起大昌肥皂厂的肥皂,老板方焕的内侄吴锡生老人回忆,他八九岁的时候,夏天到艾溪洗澡,在河埠头洗衣物的妇女都抢着为他洗衣服,因为他每次都会带着姑父厂里生产的肥皂头。这一小块肥皂头除了他的衣服外,还能洗一大篮的衣物呢。(方根发)

责任编辑: 黄倩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