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煤油灯
2012-10-28 13:57

 

项丽敏

 

说出煤油灯三个字,就像说出一个童年伙伴的名字,怀旧的情绪水雾般弥漫上来。

三十多年前,母亲的书桌上就有一盏煤油灯——玻璃灯座,玻璃灯罩,灯头是黄铜的,取一张白纸,对折,在中间剪开一个半圆套在灯罩上,就是简易的灯帽了。母亲只在夜晚伏案时给煤油灯戴上灯帽,将昏黄的灯光聚拢在身边。

母亲是乡村教师,每晚会在书桌前坐到夜深。母亲的书桌其实就是一张杂木的课桌,没有抽屉,桌面上除了煤油灯还有一只圆脸闹钟,一本翻旧了的新华字典,一只黑钢笔,一瓶红墨水,和两摞山一样高的作业本。

母亲的煤油灯也并不总是待在桌子上,天擦黑的时候,煤油灯要在灶台上摆一阵子,母亲的影子在恍惚的光里移来移去,一会长,一会短。

最喜欢看煤油灯里的那一朵火焰,安静地燃烧着,散发着柔和的光晕,盯着看久了,就觉得火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精灵——一个会唱歌也会讲故事的精灵——迷人的夜精灵。

母亲隔几天就将灯罩取下来,用水清洗,再用棉布擦干,母亲裹着棉布的手指轻轻转动时,玻璃罩子会发出古怪的、滑溜的声音。

——这段关于煤油灯的文字是2009年岁末写的,写在一本棕皮笔记本上。

生于上世纪70年代和此前的人大概都有煤油灯情结吧?那时虽已有了电灯,停电却是经常的事,特别是盛夏雷雨频频的日子,老天打一个闪就把电给掐断了,整个村子迅速遁入黑夜的盲井。

好在那个年代的人对电还没有依赖,停电这样的事不会让人们的生活陷入恐慌。当橘黄的电灯黯灭时,做母亲的会放下手中的针线,让正在写作业的孩子们不要乱动,自己则摸着黑,到厨房的灶洞里找到火柴盒,再摸黑走到堂前,“滋啦”,划亮一根火柴,把搁在壁桌上的自制煤油灯点亮。

点亮了的煤油灯被母亲用一只手擎着,另一只手护住左右躲闪的火焰,送到孩子们面前。

自制的煤油灯是简易的,没有玻璃灯罩,小小的风吹过来就能把火焰熄灭。

有玻璃灯罩的煤油灯在那个年代算得上奢侈品了,只有条件好一些的人家和新婚夫妇的房间里会有。

新婚夫妇房间里的煤油灯是成对的,摆在红漆的四方桌上,灯罩用丝棉擦得透亮,细长的颈上套着红纸剪成的喜字。

煤油灯是新娘的赔嫁物,新娘进门之时,会有两个童子捧着这对煤油灯在前面引路,别的嫁妆跟随其后。煤油灯有兴旺红火的意思,亮堂堂地摆在新房里也颇有装饰的美感。

是从什么时候煤油灯退出民间生活的呢?是它不再能体面地进入嫁妆行列的时候吧?上世纪80年代,款式新颖的台灯取代了有玻璃罩的煤油灯,之后,更高端的电器又取代了台灯。

时代的变迁有时需要经历很漫长的岁月,有时只是一转眼。煤油灯的消失就像一个时代的终结符。

一种素朴而古老的生活方式在煤油灯退出时代之后,也日渐离我们远去了。

 

 

责任编辑: 张目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