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新安江的“两院”
2013-03-17 13:06

 

□ 樵夫

 

   

    1958年,水电部第十二工程局在白沙建起了首座为竹木结构的剧院———沧滩剧院,该剧院共有1390个座位。1964年12月因倒塌该剧院被拆除。

早在建德县人民政府从梅城迁到新安江之前的1959年,“地方国营建德人民电影院”首先从梅城迁到了新安江,先是设在现在的新安路140号和142号之间,也就是原建德影剧院的旧址上。整个建筑采用竹篾结构,非常简陋。两年后,电影院迁到原建德县建筑公司食堂,也就是现在电力大厦前面的新安江边,更名为“地方国营建德白沙电影院”。这个电影院比原来那个稍微要“豪华”一些,屋顶采用木结构人字架,幕布就挂在人字架上。座位是长条木凳,放映机放置在坐位的后排。那时的观众主要是新安江水电站的建设者和新安江城的建设者及其家属。

建德县人民政府迁到新安江之后,各机关单位也相继入户新安江畔,新安江的人口也多了起来,原来的电影院已经不适应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于是,一个新的电影院也随之诞生。

 

        1964年11月在现文化广场东侧新建新安江电影院。该电影院在1965年12月投入使用,于2000年停止使用。该址已建起了一幢大楼。

新的电影院于1965年在新安江广场(现文化广场)上建成并投入使用。整个建筑宏伟气派,门口有四根大柱子,每根都要两个人才能合抱。门上方的“新安江电影院”六个红色大字非常显眼。

新安江电影院的建成,不仅满足了镇上人的文化需求,四邻八乡的人们也都纷纷赶到镇上来看电影,一时间,电影院门口就成了新安江的人口集中地,四周的商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乡下人把进城看电影当成了过节。记得我进城看的第一场电影是《闪闪的红星》。看完之后,下到新安江边,坐在渡船上,还在唱“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那怕风雨骤,革命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回到村里,一些小伙伴总爱围着我,要我讲潘冬子的故事。

在新安江电影院看的第二场电影是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当时,整个电影院里的哭声此起彼伏。那凄楚的情调,让人好不压抑。

到了上世纪末,也就是1999年,新安江电影院被整体出售,一幢高大的商住楼——新安江大厦,在原址上拔地而起。

 

在沧滩剧院的原址上新建的白沙影剧院

 

1978年,新安江文化广场的北侧,也就是最早电影院的旧址上,建起了一座剧院——白沙剧院。这个剧院和新安江电影院在功能上有所不同,除了同样可以放电影外,还可开展各种大型文艺活动、召开各类大型会议。在此之前,县里的一些大型集会(包括公判大会)都在电影院门口的广场上举行(那时的广场南端有一个坐南朝北的会台),后来就改在白沙剧院举行了。

白沙剧院刚一建成,正好赶上越剧《红楼梦》的恢复放映,这部电影的恢复放映在神州大地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新安江这个小小的县城也为之沸腾,当时的场景真可用万人空巷来形容。由于观众实在太多(据统计接近十万),电影队只好在新安江电影院和白沙剧院之间,采取跑片的放映方式,日夜不间断地放映了八天之久。

另外一次放映高潮是放映第一部国产武打片《少林寺》,电影队采用同样的跑片方式,在新安江电影院和白沙剧院放映了五天,观众达十多万人次,创下了建德电影史上观众最多的一部电影。

1989年,白沙剧院更名为建德影剧院,继续承担电影放映和大型文艺活动,著名歌唱家彭丽嫒、宋祖英等,都曾在此演出过。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安江城的重心东移,建德市在城东的新安江广场西侧建起了集电影放映、文艺演出、会议中心、图书阅览等于一体的新的文化中心。建德影剧院也和新安江电影院一样,于2007年被整体拆除。

 

 

责任编辑: 张目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