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寿峰行
2013-04-07 10:11

 

□ 胡建斌

说起寿峰,也许一时半会儿,你可能还不知道。但要说起里陈、里钱或是西塘,我想,建德人肯定会知道。2007年的建制村(俗称行政村)规模调整,里陈、里钱和西塘三个村并成了一个建制村,村名就叫寿峰村。

寿峰村位于建德的东部,县乡道里(周)里(陈)线穿村而过,到谢高岭上与浦江郭(山口)上(陈)线相接,接口上还可转入三都镇东方村上姜,通向梅(城)梓(洲)线。寿峰村的得来,源于三个村都处在寿峰村的山脚,而西塘村更是处在寿峰山的梯级高山台地上,海拔770多米。寿峰山亦称售峰山、石峰山或肇峰山,三县(市)的地理三交点,就在寿峰山西北向山脊上,所以说,它也是建德、兰溪、浦江三县(市)的界山。

结缘寿峰山

要说起知道寿峰山,那是在参加工作的当年。那时,宋先生刚从区人武部长的位置上,转岗到了乡长的岗位。看客也正好是那年,毕业后分配工作,有幸与宋先生共事了二年七个月。最初,只听宋先生说他的老家是在前源乡的西塘,村子就在寿峰山下,但想要坐拖拉机回家,还要过兰溪的地界。后来一想,大概就象到大慈岩镇里叶一样,从镇上出发,要过兰溪的诸葛、长乐,才能到里叶一样。本说过一块去西塘看看的,但宋乡长工作很忙,也就一直没有机会。

再后来,看客到了前一个工作岗位上,便有了时常下乡的机会。于是在十五六年前,再次走近了寿峰山,到了里钱、里陈。那时,两个村的石竹笋也小有名声,去村里也就是因为笋。那一次,除了看到村民摊晾腌制的石笋和看到了一户肉鸡养殖户外,没有留下更多的印象,毕竟那些古老的榧树,看客看了是见怪不怪。

再差不多是隔了个七八年的时间,楼君到了三都镇任职,联系西塘村。在那里,帮助村民转变了观念,赶上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 “第二波”。 西塘于是有了白茶基地的大发展,也有了茶园的节水灌溉工程。本也想借基地验收、项目验收的机会到西塘一走。但终也不得机会。

寿峰行

此次的寿峰行,缘于户外运动。和人在群里问了看客关于西塘、关于寿峰山,看客有保留地禀报了所知,也希望能赶上这一旅行。还好面熟,虽然没有直接报名,但也在和人的支持下,得以顺利出行寿峰村。

到了车上,看客就见着了寿峰村的“领头羊”,但就是不知道他还是我的业务工作的协理。一行人到了寿峰村里陈,同行的朋友一看,下车点的海拔高度达到了530多米。事先联系好的向导已经在等着我们,农户借着好天气,向我们“展示”着地方特产——毛竹笋干。热情好客的村民,向大家分送了路上的“点心”——两个粽子。看得出,村里是有准备的。

向导带着一行人转了里屋还尚存的古建筑。虽然规模数量没有象新叶村那么多,结构样式没有象徽派的古民居那样高大气派,但也保持着一种特有建筑风格。特别是那门的样式,几乎影响了村里之后的所有农户,而且,在西塘,也看到了这种上半部做格栅以保持透光的样式。

沿着前源溪的源头第一支流溯流而登,我们离开村庄。越走越高,村庄偶尔在疏竹密林之隙,露一把脸,似乎在向你说着“拜拜”。沿着不甚规整的石阶,我们登上了一处跌水崖,就此村庄离开了我们的视线。入眼的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层层级级的梯田。田里,不再是传统农业概念里的粮油生产,而是看上去是五至八年的香榧,或是六七年的条型茶。有的田块,有一二人、二三人在采着一心一叶、适合做毛峰的茶青。沿着小径,向山上而去,里陈村后与东方村上姜相隔的山体、山峰线,出现在我们的视域,建德与浦江的分水岭也出现在眼里。

翻过一小岗岭,随身带着登协指向布条的蜗牛拴好条子后,一行人便沿山腰的小径横向而去,走到当年里陈村林业队的水果基地——船基里。刚走到时,看到有筑砌有序的基础块石,本以为曾有过建筑物。后来一问,才知道这里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发过,也种过苹果。虽然能长果,但“硬度”很高。向导说,有象桃子一样硬。后来,感觉不适合发展,渐渐地,百八十亩的林业队基地就“霉”了。从岗阜上线型样的树木来看,这分明有很重的人工痕迹。

由船基里向寿峰山顶而去,约十几分钟,便看到了一柱四方的简易界桩(不是界碑),其中三个面分别用红漆书有“建德”、“兰溪”、“浦江”字样,很多人体验了“一脚踩三县”,并留下了类似“到此一游”的影像。而后,一行人便随着建德、兰溪两地的寿峰山分水脊而上。一路上没有什么高大一点的乔木或灌木,只有那种适合农家做豇豆插的小杂竹,密密匝匝围在小径的左右。这反倒象是有意做好的栏杆护着你,不使你身处冈脊而有所害怕。

走到寿峰山的最高处,驴友手中的不甚精密的移动测量仪显示,海拔高程为957米。站在山顶,面向南方,南偏西至北偏西止到井硎岭属建德,东南方为兰溪地界、东北方为浦江地界。环望四周,重重的山峦告诉你,正身处建兰浦三县(市)接壤的最高处。

站在寿峰山的尖顶,不能不让人想起发生在这块地带的“黎明前的最后一战”。那是1948年10月16日,金萧支队在是月上旬取得一场缴获物资的胜利后,国民党地方武装王之辉部妄图仗着人多势众围剿三县,在运动战中成长壮大的金萧支队,借着寿峰山的有利地形,果断出击,有力地进行反击。肇峰山反击战,历时整整一个下午,取得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猖狂气焰,粉碎敌人所谓 “三县围剿” 计划,推动了这一地区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带着对革命前辈崇敬的心情,我们沿着寿峰山的西坡而下,直到上彭坑。吃过中饭,大家便跟着向导由十八歪向西塘而去,再转由里钱到西塘的上山岭道,下得山头,结束寿峰之行。

寿峰的明天

今天的寿峰村,全村有农户320多户、近1100口人。村区域面积为13.5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89万亩,人均山林18亩。勤劳的村民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山区经济,通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高山白茶、香榧、笋干为拳头的特色农产品。

自1990年代初开展香榧种植试验后,指导村民种植香榧,建立规模化基地。目前,全村有古老榧树近2000株,新建香榧基地1100余亩。八年生以上的香榧已陆续投产。此行的向导说,早年三都人说“养儿子不如种桔子”,现在我们的村民认识到,种香榧远胜过种桔子,香榧树是我们的养老树!

走在建德、浦江两地的县乡道接口上,我们时有误入安吉的想法。因为眼前的景色,不得不让人感觉进入了“竹海”。应该说,这里的毛竹面积以村为单位来说,在全市是有一定地位的,全村竹林面积1200多亩。除了毛竹,村里的野生石竹由于受特有的深山高山小气候的影响,石笋破土时间迟,但生长期较一般地方要长。所产的石竹笋色肉白细嫩,鲜中带甜,清香松脆。这里的石竹笋通常要5月份才能生长出来,并且可以一直延续到七月份 。所以在炎炎夏日,还能吃到刚从山上挖的鲜嫩的石竹笋。

走过西塘时,看客在茶地与采茶的严先生攀谈起来。他说,除了西塘,里陈和里钱也与他们村差不多时间,发展了不少的白茶基地,三个小村总共白茶不下于1000亩。近年来,产量一年更比一年高。他自己去年的茶叶收入就有6万多元,其中白茶的收入约占四分之三。按他的说法,随着白茶逐步进入盛产期,每年的产量和收入都将会有一个不少的增长。

寿峰之行一路走下来,看客觉得,“靠山吃山”,因地制宜发展好山区特色产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据村党组织负责人程先生说,传化公司也正是看中了这里地处深山、高山区,而且山地土壤良好、土层较厚,计划在寿峰发展特色苗木。套用一句老话,相信寿峰的明天会更好!

 

 

责任编辑: 张目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