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永禁苞芦碑记
2013-04-14 22:49

到过绿荷塘的人都知道,这里竖着一块石碑叫“永禁苞芦碑”。这是严州地区发现最早的有关保护水土和森林植被的碑记。

要探究这块碑的来历,还得从绿荷塘一带流传着的历史故事说起。

绿荷塘历来古木参天,植被完好,加上背靠新安江,连着千里岗,是安居守业的好地方。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严州一带屡现战事,金华、兰溪、寿昌、龙游等地大批的平民百姓,都往此地避乱。战事一结束,有钱有地有家的人重新搬回老家,没钱没地的穷苦百姓则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山是朝廷的,山高皇帝远,没人管束,这些没钱没地的百姓就毁林开荒,种粮种菜,养家糊口。从嘉庆初年开始到道光元年,这里的三条山沟就集结了一千多人,过的是“手捧苞芦馃,脚烤木炭火”的自由生活。没过几年,由于这些难民的过度开垦,绿荷塘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每到汛期,这里就形成巨大的泥石流,山谷外的民房被冲毁,农田成河滩。

乾隆末年,国家在寿昌县十二都设了一个专门为朝廷收购山地杂粮的仓库,有上仓、中仓、下仓之分。绿荷塘大坝前有个上仓村,地名就由此而来。因为水土不保,洪水肆虐,国家的粮仓也受到严重的威胁。道光五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将上仓冲了个精光。这下可急坏了寿昌知县苏良,他把这一情况向严州府作了汇报。严州知府刘荣阶,又向浙江省布政司进行汇报。因为仅靠严州府衙的财力,是难以安置这一千多人的。然而,因为清政府的腐朽,办事效率低下,直至刘荣阶离任,也没能办成此事。后来严州来了一位新知府,叫爱新觉罗·德克,是满族人,他也觉得绿荷塘非禁不可,如果再让它泛滥下去,不但上仓、中仓、下仓、新仓四个粮仓不保,寿昌县北乡一带民众财产生命都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这位知府就找到一位浙江人,当时他是给太子奕伫当侍读的,通过他把折子递了上去。

道光皇帝看后,才知道浙江严州府有个绿荷塘,有上千难民需要安置,急需停垦还林、禁砍楠木,防止水土流失。于是道光皇帝下了一道口谕,禁止此地开荒种地,千余难民迁出绿荷塘,另行安置。爱新觉罗·德克就按当时道光皇帝的口谕,在这里竖了一块石碑,叫“永禁苞芦碑”。

解放前,“永禁苞芦碑”是竖在绿荷塘外面的,文官见碑须下轿,武官见碑须下马。自从这块碑竖起来之后,楠木林才得到正式的保护,才有今天这郁郁葱葱的千亩楠木森林。在上世纪60年代浮起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这块石碑被人抬回家去当洗衣板,一洗就洗了38年。直到开发绿荷塘楠木林旅游,这块碑才从农民家中以高价购回,重新竖到绿荷塘里面的山上。

(潘金水 讲述 赵礼义 整理)

责任编辑: 郭锡辉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