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茶宜养心——读《建德茶文化》
2013-05-27 13:51

也许是因为自己平时喜欢读点书、写点诗文的缘故,说到茶文化时,我更多关注的是寓于茶中的人文方面的内涵。因此,我在阅读《建德茶文化》这本书时,特别留意于茶对人们精神层面的影响和作用。缕缕茶香,袅袅飘荡两千年,滋补着建德世代人民的心灵。从文化的角度看茶,已经不仅仅是那个物质意义上的“茶”了!

明朝礼部尚书章懋出巡江南时有诗曰:“舟过新安江,鼻间皆茶香。清风掀绿波,壶中养心汤。”诗中描绘了新安江两岸低丘缓坡上的片片茶园,春风吹过,绿波起伏,人在舟中,也能闻到阵阵茶香。诗句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新安江两岸茶叶种植的盛况,特别是把壶中茶称为“养心汤”,实在是妙极了!

建德独特的环境,适宜茶树生长,山民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的建德茶文化。我从中读到了令人陶然的心灵养分,不由得感叹一句:茶宜养心!

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说:“茶为百病之药。”凡药,能治一病,便是良药了;有些病,需多味合力而治。为何说“茶为百病之药”呢?我的理解是:茶能养心,心病去之,百病消也。单味茶在中医被认为“七情合和”,意思是再明白不过了。茶文化,洋洋可观,其实只需用两个字便可概括:养心。被许多人奉若神明的茶道,说白了,是养心之道。

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眼里,茶的人文价值,大大胜于实用价值。茶一融入诗,便上升为精神层面的妙品了。我们可以从前人关于茶的诗句中,体味到茶宜养心的真谛。

陆游诗曰:“香浮鼻观煎茶熟,喜动眉间炼句成。”贯休也有诗曰:“扣舷得新诗,茶煮桃花水。”把煮茶与作诗相提并论,茶与诗等量齐观了,因为饮茶与作诗一样,会给人心灵以慰藉。张伯玉诗曰:“莫笑后庵茶,闲中好滋味。”心静闲适之时,细品新茶,个中滋味心自知。

唐邦契诗曰:“花深邀鸟至,茶熟待僧来。” 陆铭一诗曰:“老僧颇解事,瀹茗共谈心。”在鸟语花香的幽境中,与高僧边品味香茗,边说玄谈禅,是何等高雅的境界!

这是文士大夫式的养心茶,有点超尘脱世的味道。而在《建德茶文化》中,最令我敬慕的是那些民间免费施茶者,他们用自己的善心滋补着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心灵。民间建亭施茶,行善积德,奉献爱心,温暖了无数人的心。这种养心,是一种充满传统美德的高境界,与一般文人墨客之修身养性式的饮茶大为不同。

据记载,在童家和石屏交界的赤岭岗上,有一座凉亭叫插花亭,道路穿亭而过。相传此茶亭是清康熙年间官居广西提标左营守备的石屏赤源村李瑞生老人出资修建,并派家丁常年为来往行人免费提供茶水的。亭门两侧有一副对联:“前路赤炎炎日请君暂歇片刻;这里凉爽爽风可否喝杯茶去?”此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路人的真心实意的关怀,体现了施茶人的一片诚意和善心。

民间施茶,建德古已有之,明清尤盛,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施茶的既有寺院道庵,也遍及民间自发设立的茶亭、茶摊。商店或住宅前的遮荫处,放一只茶缸,缸上盖块搁板,板上置两只茶碗或竹制的带有长柄的竹筒,供过往行人随意取饮,旧时在建德城乡十分常见。千百年来行善积德的儒家思想,渗透在建德民间自发的施茶善举中。据民国《建德县志》和《寿昌县志》载,旧时建德乡间,在亭内置茶免费供路人歇息解渴的凉亭有182处。

以前的一座茶亭,都有一个感人的施茶故事,蕴含着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淳朴的民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交通发达便利,曾经布满乡间道路上的凉亭,逐渐消失在岁月的深处。但是,那些义务施茶者的温暖人心的善举,我们现在想一想,也是滋补心灵的。

《建德茶文化》的出版,为我市茶文化研究开了一个好头,延伸下去,还有广阔的空间可供茶文化爱好者去探索和研究,不断丰富建德茶文化的内涵。在此,我建议建德市茶文化研究会主动与新安诗社安排茶人与诗人雅集联谊,让茶香与诗韵交融。每年春上选择佳日胜地,举行品茶诗会,以诗会友,相期以茶。好茶须得好诗赋,茶诗作成传千古。我们现在收集、研究前人有关茶的诗文,为什么自己不能留下点爱茶品茗、韵味悠长的文字,供后人品味研读呢?(汪国云)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