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办好书院,造福乡里
2013-06-13 14:28

《大同书院》创刊词

2011年10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茅临生同志来到大同书院视察,欣然题词道:“办好书院,造福乡里”。这两句话,正好说出了我心里确定的努力目标。

从年轻时候起,我就喜爱藏书和读书,获益匪浅,得到了快乐。后来,我家藏书多了,被评为杭州市第二届十大“藏书人家”。我就想利用自己的家庭藏书资源,回老家创办书院,与父老乡亲共享读书乐。同时,我想创造机会,为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一点力,让乡下的孩子能够多接触一点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多学习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从小树立良好品格——这正是我为什么取名为书院的原因。我认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育人之本。儒家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的丰富内涵需要我们去重新发掘,重新诠释,不断传承。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契合的,我们应当让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义务创办书院——当我做出这个选择时,有些人不大理解,因为像我这样办书院,无厘头,还倒贴。其实,我有自己的利益计算法,从我个人角度看,义务创办书院,确实是费心费力,无利可图。但是,从服务社会的角度看,却是大有益处的。义务创办书院,也是我用行动来向大家表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0年5月31日,我在大同书院挂牌仪式上这样说:“大同书院是一只小小的船,今天正式启航了!我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有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有社会各界的帮助,这只小船的航程一定会顺利而长远!”

大同书院确实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众多支持和鼓励。两年来,我心系书院、心系读者、心系农村的留守儿童,自驾车在新安江与大同之间的路上,来回奔波了400多趟,行程一万多公里,经常在书院里组织中小学生、留守儿童轮流交谈读书体会,为他们点评修改作文,发现好作文,就推荐给报刊发表,虽然比较辛苦,但心里还是甜的。因为,大同书院开放的日子里,看似我一个人在演独角戏,其实还有许多人在后面支持、帮助着我。借此机会,我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大同书院的领导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大同书院为当地读者服务方面扎扎实实寺做了一些事,特别是辅导中小学生作文,成效明显。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媒体都给予了宣传报道,书院的牌子也叫响了,影响力也扩大了,吸引了杭州、宁波、深圳等外地朋友来书院参观。

在大同书院正式开放迎来两周年之际,编印《大同书院》这本小册子,权当是向大家做个书面汇报,便于大家更好地了解大同书院。另外,《大同书院》是一块小小的学习园地,鼓励中小学生来这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作文交流,共同提高。

一座书院,要在现代乡村里找到自己最佳的立身之地,需得天时地利人和之灵气,我感觉到很不容易。我心系故乡,但不知我书院的机缘在何方。书院还是刚刚起步,离我心中的目标还很远。“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除了坚持,我别无选择。因为我不想让大同书院——这个我一手培育的孩子夭折。不管以后的道路是平坦还是曲折,不管前方是风景如画还是风雨如晦,我仍然毫不犹豫地选择再次出发。办《大同书院》这么一本杂志,既是我在向大家表明一种态度:要把这块牌子树牢;也是在给自己一个鞭策:必须坚持下去。

惠风和畅的五月,是一个生机勃发的季节。两年前的五月,大同书院微笑着站起来,蹒跚地一路走来,得到大家的关爱和支持,行走得自信而顺利。我相信,已经两周岁的大同书院,今后的步子会更稳笃,更踏实!

(汪国云)

责任编辑: 翁校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