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吊钩岭外乌龙殿
2014-01-20 17:04

 

以前,从航头去往大店口,首先要翻过一座不算高的岭,这座岭原来没有名字,直到元朝,这里发生了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这座岭才有了名字:

元朝的行政制度规定,凡地方长官的一把手都由蒙古人担任,而且他还享有很多特权,比如可随意在臣民家中吃饭,甚至可随意和民女睡觉。寿昌城里有一个长官最喜欢去大店口、千家等地“与民同乐”,每天草草处理完政事,就要让人用轿子抬着去大店口等地。

有一次,这个长官又坐着一顶轿子一路往南。今天,他的心情特别好,也许他的心里正想着能和上次见过的哪个美女睡觉了,他坐在轿子里,情不自禁地哼起了小调。几个轿夫对这个长官早就恨之入骨,背后都叫他狗官,总想找机会修理修理他。这一天,当他们把这个狗官抬到一个山岭上时,一起喊起了口令:一二三,把轿子和轿子上的狗官一起丢到岭下去了。狗官被挂在一棵松树上,上也上来,下也下不去,后来就吊死在松树上。从此,这座岭就叫吊官岭。但是人们还是不解恨,干脆把它叫做吊狗岭。几百年过去了,人们又觉得吊狗岭实在不好听,于是又把它改成了吊钩岭。

上世纪50年代,一条公路从吊钩岭上通过,当年险峻的山岭才变成了通途。后来,公路改建,吊钩岭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留下一个名字被附近的一个小自然村用来作为村名。

过了吊钩岭,地势开始开阔起来,东边的山脚下散布着一些小村落,分别有杨梅坞、李家、乌龙等。杨梅坞以盛产杨梅而得名,李家顾名思义是李姓人聚居之地,而乌龙村则与这里曾有一座叫乌龙殿有关。

寿昌原有三座乌龙殿,一座在乌石、一座在童家,还有一座就在吊钩岭外。据说这三座乌龙典里供奉的分别是三条乌龙,童家的那个是老三,乌石的那个是老二,吊钩岭外的这个则是老大。

吊钩岭外的乌龙殿地处寿龙古道上,这里往来人多,香火也盛,久而久之,典边就形成了一个村,村名就叫乌龙。乌龙村人大多是太平天国之后从江西南丰迁来的,以朱姓为主。而原住民则大多死于长毛之乱,及乱后的瘟疫。

解放初,乌龙殿曾被作为学校,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叶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单层瓦房,作为航头供销社的分社,上世纪90年代后期,供销社又被撤消,房子卖给了原供销社的一名员工。这位员工是开拖拉机的。有一次,他在离殿不远的一座堨上发现了一只石质香炉,他认为这肯定是当年乌龙殿里的香炉,于是就把这只香炉运了回来,放在买来的供销社房子里,每缝初一十五都要在香炉前焚香祭拜。这只香炉长49厘米,宽24厘米,高19厘米,上面有“光绪十八年”字样。这位老供销社员工一直有个心愿,要恢复乌龙殿,可是他说,自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除这只石香炉外,还有五六只石础散落在村里,这些东西是乌龙殿仅存的旧物了。

乌龙村的东面有一座山,山上白石累累,人称山上有座庙,白岭。叫白石岩。据说这里原来没有庙,只有一个石屋洞,洞里住着几个和尚,这几个和尚就以石屋洞为庙,过着暮鼓晨钟的生活。石屋洞里还有三个小洞,据说一到晚上,这三个小洞里分别会往外冒米油盐,所以,即使香火不盛,这几个和尚也是吃用不愁的。可是其中有一位和尚比较贪心,他每天很早就起来到洞里去收集米油盐,并偷偷地据为己有。渐渐的,其他和尚相继离开这里,另寻安身之所。自从其他和尚离去之后,那三个洞里也就不再往外冒米油盐了,以致最后一个和尚也远走他乡。

现在,在一些热心人的努力下,石屋洞外建起了寺庙,庙边的山岩上还建有一座亭子,远近的善男信女常常上山朝拜,白石岩的香火又重新兴了起来。

白石岩下是一条很深的坞,称白岭坑。上世纪60年代,坑口修起了一座大坝,叫白岭坑水库,是当时整个寿昌县最大的水库,库容量在500万方以上,可灌溉航头、寿昌等地两万多亩农田。现在的白岭坑水库则是整个航头镇的饮用水取水之地。

白岭坑水库外有一个村叫对面蓬。相传太平天国之前,白岭坑外人口还是不少的,后来被长毛杀的杀,逃走的逃走,于是这里就留下了大片的田地。太平天国之后,一些江西人迁到白岭坑外,抢种着这里荒芜的田地。有一户人家不知来得迟了,还是能力有限,或不愿与人家争,就远远地在对面山脚搭了几间茅棚,住了下来,耕种着被人遗落下来的少量田地,这个地方就被人称作对面棚。后来,这里人口多了起来,但对面棚这个地名却一直遗留了下来,只是有时被人写成对面蓬。(沈伟富 文/摄)

责任编辑: 徐舟翔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