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竹源
2014-03-10 13:29

大源的外段有一个叫竹源的行政村。以前没有竹源这个地名,行政村调整后,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地名,叫竹源。竹源村包括童村、叶村、赖家、马家、祥坞口、大源口等自然村。竹源这个名字的来历也是和这里的毛竹比较多有关。

竹源村的大部分自然村里的居民,也是太平天国之后从江西、福建等地迁过来的,讲的也大多是江西南丰话,当然通用语言还是大同话。

童村没有姓童的人,大多数人姓刘。叶村也没有姓叶的人,以黄姓居多。原因是童村的童姓人和叶村的叶姓人都在太平天国时期或被长毛杀光,或逃难到别处去了,后来的这些姓的人都是从外迁来的移民,但村名仍旧没有变。赖家和马家倒是基本保持原样,也就是说,赖家以姓赖的人为主,马家也以姓马的人为主。

马家又叫凤山,因村后有一座山叫凤凰山而得名。《寿昌县志》上说:凤山又名铁甲飞凤。

村里有座庙,叫凤山殿。这庙在整个大同地区还是小有名气的。《寿昌县志》上对此庙也有记载:

凤山殿旧在县西八都,元元统乙亥徙于大坞口……

寿昌县八都包括今长林、上马一带。

这座庙很大,其建筑风格,有点像祠堂,分里中外三进。最外面,也就是大门进去是戏台,中间一个天井,最里进的庙堂中间和两边塑着很多塑像。村里的王朝俊老人一一向我介绍每个塑像分别是谁。我记不清楚那么多,只记得正中的那位叫凤山大王。

凤山大王是一个人,他是衢州上方严村人。宋朝时,他来到上马一带做木匠。他不仅手艺好,为人也相当不错。他生了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一方面做木匠,一方面也做木头生意。他们的为人也都和父亲一样,谁有什么困难,他们都会出手相助,以至于在人们的心目中,这父子仨几近于神。

凤山大王死后,葬在衢州老家。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死后,也都葬到衢州老家去了,只有第三个儿子一直在大源里做木头生意,他的声望也与日俱增。到了晚年,当地人称他为三太子。据说每年正月十五,他都会被远近的村里人抬着去游村以讨吉利。有一年,三太子被人抬到山坑(现三溪),路上有一个小孩看到骄上坐的是一个穿戴都很普通的人,就说了一句“讨饭普萨”,话音未落,抬骄的扛子突然就断了。人们非常生气,纷纷拿出草纸去擦小孩的嘴巴。但从那时起,三太子再也不去三坑了。

三太子死后,人们把他葬在凤山脚下。到了元朝的元统(1335)年间,当地人在凤山脚下三太子的坟前又建了一座庙,称凤山殿,庙里供奉的除三太子外,还有他的父亲凤山大王和他的两个哥哥。

据说在衢州严村也有一座庙,庙里供奉的只有凤山大王和他的长子和次子,没有第三个儿子。但严村人也十分想念并热爱着三太子,经常派人到大源里来祭拜。严村人知道三太子生前最爱吃新鲜包萝,所以,每年七月初一,也就是新鲜包萝出来的时候,他们就要过来,把三太子的塑像抬过去,与他的父亲和两个哥哥放在一起,天天用新新鲜包萝供着,直到九月初一,新鲜包萝下山了,才把三太子的塑像重新抬回到大源里来,重新放到凤山殿里。这在当地就形成了一个风俗:每年七月初一送三太子,九月初一迎接三太子。这两个日子的前后三天,凤山殿里都要演戏,非常热闹。

后来,这父子四人的故事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皇帝就下诣,凤山大王仍旧为凤山大王,他的三个儿子分别被封为真王、明阳王和明鉴王。

几百年来,大源里乃至整个大同地区的人对凤山大王及三个儿子一直都怀着崇敬之心,因此殿里香火一直不断,特别是久旱不雨时去庙里求雨,有求必应。据说庙后的山上还有一块大石头,上面有一个脚印,是三太子明鉴王的足迹。石头下面有一潭水,常年不枯,常有人来潭里汲水饮用。

站在凤山殿的门前,会发现这里的“风水”真的不错,庙的前后两座山都形似凤凰展翅,前山称凰山(雄),后山称凤山(雌);庙的左右也各有一座山,山体都呈圆形,其中左边的一座山山顶平坦,形似一只鼓,称鼓山;右边的一座山山顶圆而高,形似一只钟,称钟山。这真是:凤凰展翅送去三太子,钟鼓齐鸣迎来明鉴王。(沈伟富 文/摄)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