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高桥
2014-10-09 15:18

高桥我已经去过好几次了,每次走进高桥都是在秋天。

好多年前,我与几位友人一同从北侧登上清水塘。当我们站在清水塘的最高点向四周眺望时,有友人指着南面的村庄说,那个地方叫高桥,于是我们约好,明天我们就从南面下山。

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我们几个每人带着一根手杖,从南面下山了。

这里的路比北侧好走了许多,但路程却长了许多。下到半山腰时,一路上不是成熟的柿子,就是张开嘴笑掉大牙的毛栗。再往下,在一块相对平坦的地方,看到几棵高高挺立着的大枫树。当时只是对着大枫树照了几张相,也没走近,就急着下山了。

从大枫树以下的山路,大多都用鹅卵石铺成,而且越往下,路越好。其间还有一座建造得相当漂亮的石拱桥,无论桥面还是桥底,全是打制得十分平整的石板。我们惊讶,在这样的深山之中,怎么会有这么一座漂亮的石拱桥呢?当我们拨开桥身上的古藤,发现桥身上还有字,上面写着“致胜桥”三个非常漂亮的字。桥的一头还有一座古亭,古亭的墙壁上有很多涂鸦,看来,来这里的人还真不少。桥的另一头则是一块巨大的岩壁,岩壁下的一段石阶最为精美,全是平整的石板。后来才知道,村里人把这段路称之为“百步京街”。再往下,又是一排用打制得非常精致的石板铺成的石阶。

走了半天,大家感觉都有点累了,终于在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山脚。

山脚下有一座水库,库水非常清澈,时不时还有几只水鸟掠过水面,犁出一线水花。水中倒映着青山,也倒映着岸边的几户农舍,农舍边上尽是成熟的毛栗,我们从地上捡了几颗来吃,很甜的。

再往外,就是高桥了。

今年去高桥也是在毛栗成熟的季节,不过这次是从外面走进高桥的。在村里人的带领下,我又来到了山脚下的水库边。库水依旧是那么的清,水面依旧是那么的静,水中倒映着的青山依旧是那么的青。村里人说,这里的山都已经禁了四五十年了,山上的野生杂木大的都有几人合抱了,所以村里人干脆把这里叫做青山上。从这里往上,清水塘以下,叫吴山,就连这座水库,也叫吴山水库。

吴山上有一座古寺,叫吴山寺,一直以来,寺里香火很盛。原来,上次我们所见的用鹅卵石铺成的山路以及建在山间的石拱桥、古亭,都是为上山进香者所建,只是我们当时没有见到古寺。查阅《寿昌县志》后才知:“吴山寺……明时建。寺前有二亭,一名肃心亭,一名洗心亭。”志书上所说寺边的两座亭连同古寺一起,都于“文革”时期被拆了。

我在村里遇见一位从吴山上迁下来的老人,叫毛满云,她说,吴山寺是远近闻名的古寺,香火最盛的时候,寺里有一百多号和尚,一百多号尼姑,吃饭时要敲钟集合。到了解放前夕,开始衰落,寺里的和尚走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少数几个人。她还记得有一个叫荣贵仕(音)的和尚,有武功,曾做过村里一个地主的保镖,解放后坐过牢,后来就不知所终了。还有一个叫庆莲(音)的和尚,不知哪里人,解放后流浪在村里,最后死在村前的五神殿里。

吴山上原来有一个生产队,现在,都和毛满云一家一样,差不多都下山了。难怪我们那次从清水塘下来没看到寺院,也没看到人家,只有一条铺得很好的鹅卵石路。

高桥是个不大的村,其村名的由来缘于村里的一座桥。

此桥建于明初,是一座长约8米,宽约1.2米的石板桥,中间有一墩。这座桥连接着高桥和胡村源。到了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胡村源村里出了一位人物,叫胡同文,他的外婆家在高桥,小时候,他常从这座桥上走到外婆家玩。自他中了进士当了官之后,村里人就把桥加高到数丈,桥的两端各设十六个台阶,顶端只铺一块只供一人可站的石板,目的是不让胡同文骑马或坐轿到高桥来,让他在桥的那一头就下马或下轿,以示对外婆家人的尊重。这座桥从石板桥一下子变成了高桥,村名也因之叫做高桥了。现在,这座桥已经不用多年,桥上的石阶也都全被拆除,而桥墩和石板还在。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这座桥是清嘉庆廿四年(1819)所建,也已经差不多两百来年了。

据说以前的高桥村是很大的,全村共有九十九口水井,村里巷道纵横。相传有一次村里来了九个挑绿豆担(货郞担)的,他们从不同的方向进村,在村里穿行了大半天,相互之间居然没有碰过一次面。村口有个很大的水口庙,庙前的樟树遮天蔽日,即使在大白天来到树下,心中都会冒出一股寒意来。村外的山上原来建有一座更鼓楼,村外一有情况,就会有人击鼓报信。可是,这么大的一个村庄,竟于一夜之间消失了。

关于这个村的消失,有这么一个传说。

李家新桥村出了一个天子,朝廷派兵清剿,结果错把高桥当着新桥给剿了。这仅仅是一个传说而已。原高桥村的消失,应该是在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国时期,可是,现在村里的居民大多是在太平天国之后,从外地迁入的,他们对高桥的过去,可以说是没有记忆的,他们只是在田间劳作时,不断地挖到青砖、石板等遗物,然后就出现了各种版本的关于高桥的过去。(

责任编辑: 翁校龙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