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风情 建德新闻网
0571-58318323
我要投稿
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主办
您当前的位置: 建德新闻网 > 建德频道 > 副刊风情

微信扫一扫分享

十八桥
2015-02-17 10:19

十八桥是一座很小的桥,可它的名气却不小。提起十八桥,寿昌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十八桥坐落在寿昌江一条很小的支流上。这条小溪发源于七里横山南麓,长不过四五里,最宽处也不过丈把。当它即将汇入寿昌江时,突然往东一拐,进入一个村庄,把这个村庄一分为二,最后才欢快地投入寿昌江的怀抱。

被一分为二的村庄里的人,为了往来方便,在小溪上架了一座桥,使整个村庄又连接在一起。由于这座桥是用十八块不同的石板铺成的,大家就叫它十八桥,村庄也用跟着桥名,叫十八桥村。但是也有人解释,十八桥其实是石板桥,因为在寿昌话里,“板”和“八”同音。

为了行洪方便,几年前,村里人把小溪拉直,那座古老的石板桥也随之移位到村的正中间,桥上的石板也换了位,改直排为横排。

十八桥是寿昌的西门户,又是粮食供应区,村前村后粮田成片,水渠纵横,田间随处可见引水的木槽,这样的引水木槽在古代叫枧,所以,十八桥又叫枧头。

以前,从西门出入寿昌城,有三条路可走,一条在村北的下马山脚,一条穿村而过,一条沿江而上。其中沿江的这条路最为热闹,一些本地人在路边搭蓬做生意。挑夫、脚夫、纤夫等走累了,坐在蓬里喝碗水或酒,歇歇力,再走。尤以村东的三元庙前,更是人们聚焦的地方。

关于这座三元庙,《寿昌县志》上有记载:“三元庙,在西门外十八桥村前,内祀三清佛及关帝神像。”这里“三清佛”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佛”是佛教中的,而“三清”是道教中的,即玉清圣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合称三清境。如果供的是玉清、上清、太清三神,则应称三清神,而不应称三清佛。

说起这座三元庙,还有一个故事。

以前,寿昌江里有很多木排。有一年,一些兰溪人到寿昌江里偷木头。他们把木头从江里捞上来,想从三元庙前偷偷背走。可是当他们走到三元庙前,脚就抬不动了。其中有一个人很聪明,他放下木头,来到庙中,先给神像上香,然后跪下来拜。这一拜,脚就能抬了,木头也可背走了。他们认为江中的木头是由庙中的三尊神像看管着的。大家一商量,干脆连三尊神像一起都偷到兰溪去了。

村里人发现神像被偷,四处找寻,最后在兰溪的一座庙里找到了。可是庙里有六尊一模一样的神像,不知哪几尊是从寿昌偷来的。当晚,寻神像的人就在庙中住下。晚上,神像托梦给村里人,说耳朵中有蛛网的是真身。第二天,村里人果然在其中三尊神像的耳朵里发现有蛛网,而另外三尊则没有。大家一走动手,把耳朵中有蛛网的三尊神像重新背回到寿昌十八桥的三元庙中。

十八桥是个古老的村,最早在这里居住的是张姓,后有邵姓从李家长林口迁来,分别住在村庄的上下两处,称上邵和下邵,再后来又有吴姓从淳安迁来,与张、邵两姓和睦相处。村里人说,三元庙中的三元,也象征着村里的三姓,所以,他们对三元庙是非常看重的。

我们想看看村里各家的家谱,遗憾的是,《张氏宗谱》已经没有了,《邵氏宗谱》的收藏者不肯把家谱示人,只有《吴氏宗谱》的收藏者非常大方,主动拿出来让我看。

从《吴氏宗谱》中看出,吴氏自康熙年间从淳安石村迁居寿阳(寿昌)之协余(今属余洪村),自协余三迁而至枧头。诗曰:

曾向云峰徙协余,由淳返寿择仁居。

更从十八桥头望,渔父桃源画不如。

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吴氏先祖是看中了十八桥这个地方是个“仁居”之地,而且又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地方,才从协余山中迁出来的。

那时的十八桥是个人烟稠密之地,可是到了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军从寿昌城中几进几出,也伤及了十八桥村,致使村中十室九空,饿殍遍野。《吴氏宗谱》对此也有真实而生动的记载:

“咸丰辛酉之岁,天运更化,世乱年饥,屡遭西匪疫疬,时行十人仅存一二,十室九空……先是咸丰戊午,翼王石达开兵陷寿昌,旋即退去,居民见其不甚掳掠,以为太平军可无大虞。迨庚申春,忠王李秀成陷浙江,次年,其匪窜至寿昌,掳掠一空……”

吴家有个叫吴关林的人,长毛来到村里时,才十一岁,他与二兄吴春福逃到村南的山里避难,结果还是被长毛抓了去。先是到了杭州,后又到无锡、常州等处。二兄中途离散,吴关林又随长毛经溧阳,最后到达南京(当时太平天国的首都),在军中做苦力。南京被攻陷后,吴关林只身一人又经苏州、杭州近回故里。

当吴关林回到十八桥时,已是人事全非,“所有故庐已遭兵燹,六亲之属,十无一存。”然而吴关林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重新振作精神,“复理农业……”有诗曰:

从来浩劫本关天,可奈吾翁幼稚年。

一旦飘零千里外,关山月落倍凄然。

又:

数载悲君脱难归,沧桑变故事全非。

令兄离散今何在?望断天涯一雁飞。(沈伟富)

责任编辑: 周冰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